美国《外交》双月刊1-2月号刊载题为《中国想要的世界——实力能否重塑中国的雄心》的文章,作者系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全文摘编如下:

中国想改变全球秩序以推进自身利益并反映自身形象吗?这也许是当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问题,但其引出的答案往往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的偏见,而不是揭示未来这个超级大国将是什么样子。

一些人指出中国政策有更通融的特点,或者指出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因为这些挑战,即使中国愿意也无法重塑世界。还有一些西方观察人士认为,一场新冷战迫在眉睫。

这样的预测过于僵化和笼统,无法有效描述中国崛起的复杂性——既没有捕捉到中国未来目标的内在不确定性,也没有认清影响其抱负的基本要素。当今中国的实力是一种由消费主义、全球雄心和技术结合而成的充满变化的力量。

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领导人并不只想巩固其国内统治,他们的抱负着眼全球。从雅典的港口设施,到5G技术在全球的推出,中国将全球雄心与经济、军事和技术力量结合起来,以实现真正的全球影响力。中共十九大报告宣布,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为此,中国一直在寻求促进国内商品消费。自1978年以来,中共一直在努力解决苏联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过去40年间,中国的革命已经成为一场消费革命。中国的日益繁荣也使西方和亚洲国家受益,这些国家欢迎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为奢侈品、旅游服务和高等教育埋单。

正是在技术领域,中国在参与全球事务方面真正有了新的方向。过去20年间,中国将经济增长与对科研的巨大投入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环境之一。中国研发的新技术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为消费者生产了新产品。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能力是其对世界最有力、也最具吸引力的贡献。

外交理念蕴含儒家思想

古老的历史强化了中国对其全球角色的认识。近年来,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一直主张以儒家观点来理解国际秩序。西方观察人士常常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解读为纯粹的现实主义。但其借鉴传统思想的言辞表明,与所有国家一样,中国希望自己的选择被理解为道义选择,而不仅仅是现实主义选择。当中国领导人使用“仁”这样的字眼时,他们以合乎道义的、理想主义的语言来描述国家利益和行动。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这些诉诸传统的做法将变得更加频繁。中国领导人将阐述符合全球化价值观的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形式,强调“道德”和“共同的未来”,同时淡化较为不自由的儒家价值观,如对社会等级制度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