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对话”网站11月30日发表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安全教授史蒂芬·沃尔夫的文章称,西方领导人对与中国关系的未来存在分歧。

文章称,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将于12月1日访问北京,这是寻求与中国领导人会面的一系列西方领导人中最新的一位。欧洲资深政治家米歇尔的访问将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对中国地缘政治立场的态度上。这很可能凸显西方在如何与北京打交道的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

文章称,第一个分歧是跨大西洋的。总体而言,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态度要比欧盟主要成员国——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强硬得多。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近期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强调了欧盟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博雷利指出了与中国的分歧,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讲话结束时说:“美国是我们最重要的盟友,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对华不会采取(与美国)同样的立场或态度。”

文章称,第二个在欧盟内部,在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也存在难以掩盖的明显分歧。例如,2020年12月完成谈判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仍有待批准。

文章还说,第三个则存在于政治和商业领袖之间经常产生分歧的国家内部。德国政府正在激励德国企业到其他地方寻求市场,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作为回应,德国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表示,从中国市场撤出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大众和宝马以及化工行业巨头巴斯夫公司很可能持同样立场。

在此背景下,米歇尔此行不大可能导致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两者之间最低的共同点仍然是贸易关系的稳定。

文章最后说,这对中国和欧盟来说一样重要,因为谁都承受不起动荡的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冲击。双方也不可能放弃寻求解决其他重大挑战的方法,如气候变化、乌克兰战争及其对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的影响。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