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获得西方援助的乌克兰正在向着收复失地的目标前进,但战争极有可能进入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料的阶段。

“全球南方”崛起

过去一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套用20世纪下半叶的冷战框架、多见于西方媒体的“自由民主同盟对抗中俄威权主义”的新冷战时代这种修辞并不能充分描述当前的事态。

联大会议通过的谴责俄罗斯“侵略”的决议虽然得到了140个国家的支持,但中国、印度、半数非洲国家都投了弃权票。不少国家虽然承认俄罗斯的“侵略”事实,但并没有与西方保持一致步调。

把这种状况比作冷战时代的东方阵营、西方阵营和不结盟运动三极并立的格局是会引发误解的。“全球南方”比冷战时代的不结盟国家范围更广、更具多样性,而且影响力也更大。相对而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冷战中起主导作用的西方国家和俄罗斯虽然在军事和经济层面依然拥有强大实力,但已经没有了冷战时期那种足以支配世界的力量。

西方动辄喜欢夸大中俄的宣传和怀柔策略的影响力,但“全球南方”的多数国家仍然有它们的独立判断。佐证之一是去年11月在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和印尼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前者就对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和损害”提供补偿的机制达成共识;后者一方面谴责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一方面又在联合声明中照顾到了俄罗斯的情绪。虽然“全球南方”尚不具备主导国际政治的实力,但它们展现出了超出预期的团结。

此次战争的确修复了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优先主义和拜登政府拙劣的阿富汗撤军导致的跨大西洋联盟的裂痕。无论此次战争结局如何,俄罗斯对中国和印度的依赖、印太国家与欧洲的靠拢都预示着国际政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从北半球转向南半球,全球化和地球环境的命运也正在被这些地区所左右。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