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椰子树,椰树]:

南海本没有椰子树,但自从海南渔民来得多了之后,慢慢就有了椰子树。

“蓦然在祖国的南海看见了(椰子树),不觉流下泪来。”1982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文昌椰子研究所教授毛祖舜首次登上西沙群岛的金银岛时,岛上仅有一株椰子树。看到这株在海风中孤独守候的椰子树,他想,这是海南渔民的乡念与乡愁啊!

缘起——椰子树见证南海开发

“站峙”,是海南渔民对长期在南海小岛和沙洲上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形象“比喻”。海南渔民开发南海初期,岛上几乎空无一物,人在岛上生产生活,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上去只能“站”着。

“站峙”久了,对于遥远的家乡和亲人,倍加思念起来,加上岛上淡水稀缺,于是,象征着海南风物人情的椰子树,就成了最佳选择。海南渔民,从家乡千里迢迢地运了椰子树来岛上种植,一可聊解思乡之苦,二可饮椰子水解渴;三可作为开发南海的标志;四是高大的椰子树,在一望平川的大海上,可以作为辨别方位的参照物。

海南渔民在南海岛屿上种植椰子树,有据可考的是19世纪中期开始的外国记载:19世纪60年代英国编著的《中国海指南》记载:“林康岛(东岛),岛之中央一椰树不甚大。”

渔民在“站峙”的岛上种下椰子树,似乎能从海风中闻到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