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若愚】

9月29日上午7时,香港特区政府与驻香港部队举办中区军用码头移交仪式。特首林郑月娥在致辞时表示,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充分彰显了中央和香港特区在“一国两制”下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宪制意义。

王若愚:香港中区军用码头移交驻军背后,是长达26年的斗争较量

特首林郑月娥与驻香港部队司令员陈道祥交换《中区军用码头移交备忘录》。(图片/特区政府新闻处)

这个位于香港岛北岸,只有短短150米的码头,从1994年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军事用地未来用途的安排互换照会,至1998年开始规划、2002年拨出经费,再到2013年码头建成,最后到2020年移交驻军,足足走过26个年头。

围绕这一码头展开的一系列政治角力、舆论较量、法律争执,充分说明了香港问题的复杂性。而以《香港国安法》实施和中区军用码头移交为标志,揭示出中央政府在解决香港政局中复杂棘手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中区军用码头问题的由来

中区军用码头问题的由来,包括驻港英军在香港的军事活动、中英两国的军事谈判、香港填海等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港独”思潮抬头等复杂历史背景。

1841年1月英国占领香港后,在香港岛北岸设置了大量的军事设施,今天的香港公园内就有不少军营遗迹,像茶具博物馆就是当时的三军司令官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在枪会山、九龙东等地设置军营。1898年,英国向清政府租借新界,军事设施也随之北移。

总体上看,驻港英军军事布防以香港岛北岸为核心,具有重北轻南的鲜明特征,即主要防范中国政府从北方陆路进攻香港,但香港岛南岸除赤柱军营外防守较为空虚。

驻港英军的军事指挥中枢一直设置在香港岛北岸,但随着香港经济发展,香港岛北岸填海造陆运动持续了一百多年,军营也随之不断搬迁。驻港英军的海军原本在金钟一带修建有船坞,但在港英政府的要求下,于1959年11月关闭船坞,填海后兴建了夏悫道立交桥,使得中环至湾仔的交通大为顺畅。

作为补偿,港英政府在添马舰海军港池边建设了新的军事基地,内有驻港英军的司令部大楼——“韦尔斯亲王大厦”,即今日的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那时的大楼就在港池边,港池内可以停泊驱逐舰、护卫舰,港池外可以靠泊轻型航母。

王若愚:香港中区军用码头移交驻军背后,是长达26年的斗争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