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北京冬奥如约而至。赛场上,中国冬奥健儿奋力拼搏,创造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 赛场外,一场“冬奥外交”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2月5日,设宴欢迎出席冬奥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分别会见九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2月6日,分别会见来华的八位国际政要。 北京冬奥会既是一场全球体育盛会,对中国而言,也是一次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时隔14年再次举办奥运会,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国际秩序面临大变局的当下,中国的这轮主场外交又释放出哪些信息?观察者网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

金灿荣:“我打你,你竟然还在躲”,西方这心态让人匪夷所思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采访/观察者网 李泠】

观察者网:我们如果回顾中国近几十年的崛起历程,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对于这届北京冬奥会,您认为它会有怎样的意义?

金灿荣:夏季奥运会搞了几十届,在2008年之前,除了有两届分别在墨西哥和苏联莫斯科举办外,其他届的举办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对于东亚中日韩三国而言,举办奥运会的意义比较特殊,相当于现代化的成年礼,或像现代化的高考,标志性特别强。

现代化国家分成两类,一类是内生型现代化先行者,一般是指22个西方国家,所有其他国家叫外源型现代化后来者,东亚就是其中之一。实现现代化其实很不容易,全世界接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很少,中日韩三国都是现代化达到一定程度了才去争取办奥运的机会。

举办奥运会是对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次大考,它考验综合能力,比如它的举办需要一定的场馆、一定的后勤保障,在这之上是复杂的管理能力,这些都是现代化的部分标志。

现代化先行者不需要用奥运来证明自己的现代化,而现代化后来者需要。因此1964年东京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自都全民重视、全员出动,当成高考来应对,在当时的条件下也都办得特别好,效果也相近,办完以后,民族自信大涨,国际地位提高,各国品牌开始在国际上打出名堂——在1964年之前,日本货是烂货的代名词,1964年以后,日本品牌就出名了;1988年以前,国际上没有什么人知道韩国品牌,1988年以后就有了;同理,2008年北京奥运以后,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