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中国对决?全球市场还能存在吗?彭博4月2日刊登莱昂内尔-洛朗的文章,指出,早在俄罗斯坦克开进乌克兰之前,全球化就已经感觉到了它的逆转势头。唐纳德-特朗普的当选、英国脱欧和新冠疫情,都被认为是走向更多保护主义和跨国公司走向更高的成本道路上的里程碑。然而,滑向战争的速度和严重性及其后果,显然震惊了欧洲的政治和企业机构。战略计划和长期投资正在被撕毁,留下了工厂和员工。汽车制造商雷诺公司和啤酒制造商嘉士伯公司,已经停止了俄罗斯的业务。在这两个案例中,俄罗斯的收入约占10%,这是一个不可能会被迅速遗忘的教训。在关注俄罗斯的同时,董事会的忧虑也延伸到了另一个新兴市场的El Dorado--中国,因为它与莫斯科的关系受到了审查。北京和布鲁塞尔之间的关系已经处于深度冻结状态,而周五就停滞不前的投资协议举行的中国-欧盟峰会也不太可能会改善情况,毕竟,为战后经济做准备,越来越意味着要以冷战的眼光看待世界。与中国地缘政治有关的企业压力一直围绕着"有针对性的"脱钩,而不是更激进的东西。考虑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是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是,两者之间解冻的希望正在消退。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的Noah Barkin说:"对商业关系的重新思考,已经发生在俄罗斯,我预计它将发生在中国"。欧洲过去在如何处理中国在东欧和南欧扩大投资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但现在,它可能会在政治上越来越团结一致。德国正在重申欧洲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的观点。北京对俄罗斯的支持以及在台湾问题上对西方的警告,使欧盟内部对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和收购的长期不满更加强烈。就像俄罗斯发现更难分裂西方一样,北京也通过一些事件将欧洲推到一起,比如台湾(省)在维尔纽斯开设代表处后,北京抵制立陶宛的行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Philippe Le Corre说,由于中国急于保持欧洲贸易大门的开放,周五的峰会将是对欧盟发挥其政治凝聚力和经济影响力的能力的一次考验。企业仍然热衷于强调中国是一个战略市场,然而,有些行为却也正在发生变化。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占到近40%,圣诞节时还在呼吁加强中欧合作,可现在,该公司正在重新思考其供应链,并要将"复原力"考虑在内。《华尔街日报》本周报道说,高管们谈到通过扩大在美国的投资和在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复制乌克兰的生产来减少对中国的业务依赖。除了战争之外,随着上海陷入封锁,迫使大众汽车等公司停止一些生产,新冠疫情显然也是一个催化剂。但是,乌克兰加速了事情的发展,在旧的商业方式上打下了一根楔子。俄罗斯成为显现独裁国家利润颇为脆弱的冰山一角。一些欧洲公司开始与普京一起喝伏特加,想象着通过贸易从寒冷中带来的新市场,如今却开始知道缺乏零部件和客户。很少有公司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工厂和利润,更不用说以这样的速度。曾以全球员工为荣的高管们,现在讲述着从俄罗斯、乌克兰到中国的内部员工政治分歧的故事。坚持国际制裁或合同法的明确轮廓,并没有平息紧张局势或抵制呼吁。在一次火箭弹袭击摧毁了法国家居用品连锁店Leroy Merlin在基辅的一家商店后,乌克兰员工呼吁该公司停止在俄罗斯的销售。但公司却没有。企业征服的世界地图,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风险游戏。高管们被教导要为极端情况做好准备,比如全球化的停止比担心的更突然。如果它成为现实,新秩序可能会看到两个集团的内部贸易多于相互之间的贸易。欧洲的好处可能是一个更加一体化的联盟,并减少对廉价天然气的依赖。强大而有弹性的供应链将是一个战略优势。与美国的关系将得到深化。但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回事。重新安排工作、运行替代性供应链和放弃廉价的电力来源都会带来成本,这些成本已经在欧洲天价的通货膨胀中显现出来。告诉公司和消费者,削减开支并不仅仅意味着增加一件毛衣,还意味着减少投资。鉴于欧洲对超级大国席位的野心,它希望自己永远不必做出这些选择。然而,企业正在做最坏的打算,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