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慧 编辑/冯雪】日前北约峰会推出的新“战略概念”中,除了对华立场阐述引发广泛关注外,对俄战略定位也十分有趣。

在今年的文件中,俄罗斯被称为北约“最大且直接的威胁”。但讽刺的是,2010年通过的北约上一版“战略概念”中,包含了这样的文字:“北约对俄罗斯不构成威胁。恰恰相反:我们希望看到北约与俄罗斯之间有着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

从“伙伴”到“威胁”,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北约对俄定位的打脸式转变?

除此之外,这次峰会的一大主要议程是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事宜。土耳其在会前最后一刻“放行”,北约6月29日发布公报宣布,成员国已正式同意邀请芬瑞入约。与此同时,普京发出警告,如果北约在芬兰、瑞典建立军事设施,俄将“以牙还牙”。

芬瑞何时能顺利入约,俄罗斯的“以牙还牙”又意味着什么?从2019年就把“致力于加入北约”写入宪法的乌克兰,未来有“入约”的可能性吗?接下来北约和乌克兰将会是一种什么关系?

俄乌冲突还在继续,中俄分别被北约界定为“系统性挑战”和“最大且直接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宣布扩充北约快反部队规模,从当前大约4万人增至30多万人。这一举动将对欧洲安全格局和全球安全格局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观察者网特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进行深度解读。(关于北约涉华部分,参看:北约为“续命”瞄准中国,我们该如何反击?)

观察者网:您认为,这十年间是什么导致了北约纲领性文件对俄定位的一百八十度转变?

从“伙伴”到“最大威胁”,北约对俄定位为何打脸式转变?

截图自北约2010版“战略概念”

截图自北约2022版“战略概念”

李海东:这里面反映出北约“战略概念”的两面性。

2010年里斯本峰会通过的“战略概念”中关于俄罗斯的界定很有趣。按道理来说,北约确定的目标10年之后应该可以实现,但是结果却是相反的。这说明北约“战略概念”本身出了问题。在刚通过的新“战略概念”中北约把中国界定为“系统性挑战”,十年之后是否会出现中国成了北约的“战略伙伴”的那种局面呢?

北约两版“战略概念”的对俄定位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原因是,美国和欧洲在这一问题上有很大的战略分歧。

对于欧洲国家而言,俄罗斯是搬不走的邻居。从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历史人文及身份定位等角度来说,俄罗斯与欧洲是相互难以割舍的关系,俄罗斯历史上的数位沙皇就来自于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