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地时间2022年7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后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双方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坦诚和长时间的沟通。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内,中美双方高层已有4次会晤。 这次中美两国外长会晤,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王毅外长指出的“美方的对华认知出现了问题”,具体又该如何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围绕这些问题,同观察者网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观察者网:这次中美外长巴厘岛会晤,您认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金灿荣:7月9日的中美外长对话,国际舆论很是关注,用同传翻译、交流了5个小时左右,所以可以说这次谈的内容比较丰富。而且会后双方都给出了比较积极的评价,布林肯在后来的记者会上还透露一个信息,说是双方正推进两国元首再进行视频对话。有记者问外交部这一情况时,外交部给了一个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回答。按理说,元首会谈应该会有实质性的成果,否则只是形式上谈一谈,意义相对不大。估计元首对话还没有确定,仍在筹办中。

从大背景来看,你们观察者网11日有篇文章梳理了一个月内中美高层的5次会晤,即一个月内3次线下面对面、2次视频对话,且这两次线上会晤还是美方主动提出、中方“应约”。这说明美方现在比较急于控制中美关系,有着急跟中国谈的需求——中方对中美关系的重视是常量,美方对这一关系的重视是变量,当它有政治或战略需要,就会“扁”一下中国;当它需要稳定,就会主动来对话。

金灿荣:美国强调的“护栏”,本质仍是“我干的事儿,你不能反抗”

观察者网报道截图

这5次高层对话,中方的态度都是非常强硬的,借对话机会非常清晰地摆明我们的立场。这跟以前不太一样,说明当下中美之间的力量在发生变化。美国现在咋呼得挺厉害,实际上比较虚弱;而中国虽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总体态势还是挺好的。

另外,这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战略还是有所变化的,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忍气吞声,最后却只会让它们变本加厉。王毅外长这次直接清晰地提了四个既然、列出四份清单,我相信美方还是感受到一定的压力的,所以布林肯回应了“六个不”,即“美方不寻求对华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寻求围堵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寻求改变台海现状”,这是对拜登之前“四不一无意”表态的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