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allitas”推特截图

公开资料介绍,“饥饿之石”是中欧地区一种常见的水文地标,通常为15至19世纪期间,在德国及德意志人定居点树立。先民以此来提醒警告后人旱灾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在德语中,甚至专门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些岩石 —— “hungersteine”(直译为“饥饿之石”)。

大多数的“饥饿之石”都是在易北河流域发现,这条河发源于捷克波兰边境的克尔科诺谢山南麓,流经捷克、德国两国,注入北海。

根据捷克考古学家小组在2013年所作的一项研究,“饥饿之石”上可以找到这些年代:1417、1616、1707、1746、1790、1800、1811、1830、1842、1868、1892以及1893年。

研究人员描述道,这些石头“镌刻着岁月的艰辛,以及被历史湮没的作者姓名的首字母缩写。”“表示干旱导致庄稼歉收、粮食短缺、价格上涨、穷人挨饿。”

BBC介绍称,在欧洲大陆的历史上,河流水位大幅降低往往意味着贫穷和苦难。干旱不但使庄稼损毁,同时也切断了运输粮食和各种生活供应的河道,然后就是饥荒的到来。囊括奥地利、捷克、德国、匈牙利、波兰和瑞士部分地区的中欧大地都依赖河流两岸的肥沃土地来生产粮食。

中欧最近的一次大旱灾,发生于2018年,当年人们也同样刻下了“饥饿之石”。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大旱导致欧洲大陆众多河流水位下降后,露出水面重见天日的,远不止“饥饿之石”。

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波河水位降至70年来最低点,一座古老村庄的遗迹在河中显现;此外,波河流域最近“出土”的东西还有二战中沉没的济贝洛号(Zibello)驳船残骸、纳粹军车、以及一枚450公斤(1000磅)的未爆炸炸弹。而这枚炸弹的发现和排爆,直接导致附近3000多居民暂时撤离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