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昆西国家事务研究所《负责任的治国之道》在线杂志9月25日文章,原题:将全球南方推进中国怀抱本月早些时候,全球各国领导人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向英国王室致以慰问。人们——主要是在西方世界——哀悼她的逝世。在全球南方和北方,后殖民研究、历史和人类学教授选择唤醒人们对大英帝国殖民和残暴的记忆,令这两个群体在社交媒体上争执不下。这场争论不仅凸显西方和全球南方在解读历史方面的差异,还是一种影响着美国和西方外交政策更重要现象的缩影。

在美国,对外交事务的线性观以及由此产生的单边决策,是国际关系理论面临的长期挑战。华盛顿和纽约的分析师、智库和决策者,往往基于他们对全球民众需求的理解或假设制定政策。拜登政府将世界强行分裂为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两个阵营便是这种思路的产物之一。再也没有比这种二分法更不连贯的世界框架了。言论、表达和思想自由等充分民主带来的“特权”,未必是全球南方社会的需求,而更多是一种愿望。

华盛顿的许多人士可能还未意识到,即使在今天,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甚至东欧的许多人,仍然难以满足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底部的生理需求(空气、水、食物、住处和衣服)和安全需求(就业、资源、健康、财产)。而七国集团(G7)的领导人却在提倡接近顶端的尊重需求,例如自由和自尊等。

正如一名肯尼亚官员所总结的那样,“当一位英国领导人来访时,我们得到一场说教;当一位中国领导人来访时,我们得到一座医院。”美国需要调整其外交政策。一个典型例子是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国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反应。他们最早向全球南方提供疫苗。当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下达出口禁令时,中国和印度的疫苗已送抵美国后院的国家。

以最近几轮金砖国家会议与G7会议为例。一方面,比起提出在贸易方面替代美元、加强能源合作、吸纳更多全球南方国家等方案的金砖国家,美国新闻头条更爱关注G7领导人打不打领带。另一方面,自西方世界今春对俄实施单边制裁以来,原油、化肥和粮食涨价对全球南方数十亿人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当G7考虑挫败俄的有效方式时,发展中世界更担心能否将食物端上餐桌和维持家庭与医院的照明。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G7尤其是拜登对涨价的反应——“在乌克兰获胜前,天然气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西方与全球南方之间的需求脱节将成为中国的良好契机。

与冷战时期的苏联不同,如今的中国拥有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全世界投资的数万亿资本。北京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迅速获得资本以及道路、桥梁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途径。这些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国家而异,但没有在全球南方引发对该倡议的普遍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