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德之间的贸易额达到2450亿欧元,中国连续六年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以来,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搅动了市场稳定,给中德贸易产生一定影响,也一度给德国企业在华信心造成一定冲击,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德国企业看好中国未来发展。疫情逐渐平稳后,市场信心迅速回升。许多德国企业家坚持认为,疫情只是阶段性现象,德国企业依然看好中国的稳定和预期。德国大型企业如大众、巴斯夫等继续加大对华投资,此外还有近三成德国中小企业决定实现生产“本地化”,以减少材料价格波动和市场冲击可能带来的影响。德国金融界对中国的银行交易业务,贸易融资发展潜力以及资本市场同样充满信心,不少金融精英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未来大有可为。

德国经济一直是欧洲经济的支柱。长期以来为支撑欧盟繁荣,德国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随着俄乌冲突持久化,德国像“三明治”一样受到来自美国、欧洲和俄国的多重压力,德国政界感到力不从心,把怒气、怨气撒到中国头上。殊不知,这样做只会令德国严峻的通货膨胀和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让德国经济陷入更大的麻烦。德国与西方过去数十年同中国保持紧密经济合作,经济大体一直能稳定保持低通胀、高发展。其“高通胀”几乎与同中国“脱钩”的宣传同时发生,这个事实难道还不具备说服力吗?

现在西方政界有一种极不正常的倾向,似乎在产业链上“依赖”中国是“危险”的、甚至是“罪过”,对这一点应当设法纠正。一个最简单的市场经济学原理是:哪里的市场稳定,购买力强,劳动力技术熟练,生产效率高,就“依赖”哪里,而不是“依赖”政治偏见选择市场。决定市场的,应当是市场主体,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政府官员。中国成为其他国家企业可以“信赖”和“依赖”的伙伴,这是中国人通过诚实守信、踏实肯干的行动挣来的。更何况,当今全球化本就是各国相互依赖的关系,依赖程度深应是各国之“幸”而绝非“祸”。(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