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更广的区域视角来看,借由强化与沙特的战略协作,中国希望取得海合会六国的整体信任,推进经贸、投资、基建项目等多领域的合作。

在经贸场域,中国与海合会的双边贸易额在近20年内显著增长。2000年,中海贸易额尚足100亿美元,卡塔尔危机爆发前的2016,中海贸易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增长主要来自石化产品。其中沙特是中国在中东的最重要贸伙伴,阿联酋位居第二。

在投资场域,海合会中不乏比沙特友善的投资环境,阿联酋便是一例。

2018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中,阿联酋排名第14位,该中国购入了阿布扎比三个海上油田10%的股份;2019年,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与中国企业在液化天然气(LNG)场域成立了合资航运企业;而在非石化投资场域,中国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与建筑业,整体占比高达中国在阿联酋总投资的46%,许多中国企业更在阿联酋的杰贝阿自由区(JAFZA)成立总部,为整个半岛项目提供服务。

在基建场域,除了沙特有“2030愿景”外,海合会国家基本上都提出了国家经济转型计划,包括阿联酋的“2071百年计划”、卡塔尔的“2030国家愿景”、科威特的“2035新科威特国家愿景”、巴林的“2030愿景”、阿曼的“2040愿景”等。

而上述发展战略皆以实现产业转型、布局后石油时代发展路线为目的,需要大规模资金与项目进驻,以支撑国家“再工业化”进程。

在此视角下,中国与海湾国家可谓一拍即合:在能源安全场域,阿拉伯世界唯海合会有能力满足中国需求;在基建、经贸投资的制度性安排上,海合会国家除了接受项目外,更能充当让中企辐射至半岛乃至全阿拉伯世界的平台枢纽;在核能、新能源等高新科技合作场域,也只有海合会国家存在资金、政策、资源、人才的配合空间。

故早在2004年,中国便与海合会国家启动中海自贸协议谈判,希望促成双方就能源安全、投资、科技合作,建立新的制度性安排。

2016,习近平主席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时,更是特别会见时任海合会秘书长,强调中方希望加快自贸协议谈判进程;随后中海自贸协议谈判团队分别在该年2月于利雅得、5月于广州、10月于北京、12月再于利雅得举多轮谈判,外界预测协议很快可以尘埃落定,可惜卡塔尔外交危机于2017年爆发,海合会因内斗而无法统一决策,中海自贸协议谈判由此中止。

而今卡塔尔外交危机落幕,中海合作也持续深化,重启自贸协议谈判已无障碍。虽说距离自贸区实际落地,可能尚需一段时间,但中海关系持续向好、合作力道加深,是无庸置疑的时代趋势。

综观中沙关系、中海关系两大场域,沙特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此次中沙约定两国元首将每隔两年轮流举行会晤,便有中国希望锚定与沙特的战略协作,确保中沙关系稳定,同时巩固中海合作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