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在3年后开放——这对做研究意味着什么? 为亲眼看到在中国出土的、可能属于此前未被描述的猿类的牙齿,古人类学家克莱门特·扎诺利已等了3年。当中国在2020年初关闭边境以应对疫情时,来自法国波尔多大学的扎诺利不得不取消旅行计划。但随着中国政府在本月取消对入境者的繁琐隔离要求,扎诺利成为众多计划重返中国参加会议、进行面对面会见和田野工作的研究人员之一。“太棒了,边境终于开放了,”香港大学生物学家胡丽诗说,她希望在4月左右前往中国内地。

许多在华研究人员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参加海外会议。在昆山杜克大学研究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家崔静波希望参加在美国和英国举办的会议,以帮助重建其国际声誉。他表示,“我们的研究需要被外界所了解。”复旦大学遗传学家徐书华希望使用他在疫情前获得的资助,与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一次学术交流。中国以外的研究人员也计划拜访中国同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病毒学家王林发的当务之急是与位于北京和广州的实验室小组见面,这些小组将专注于为大流行做准备,“我们现在可以更确定地制订计划。”王林发说。

“许多人渴望来到中国并与这里的科学家重新接触,”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托马斯说。他表示,过去3年来在华研究人员发现大量化石,古生物学家可能正迫切想要获得一手资料。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人员卡罗琳·瓦格纳说,疫情期间的国际合作有所减少,但恢复面对面会谈应该有助于重启这些合作。复旦大学科学与创新政策研究员李唐(音)说,往返中国的航班数量有望在疫情期间的基础上增加,这将促进研究联系。

对一些研究人员来说,中国开放带来的兴奋正受到地缘政治紧张的抑制。伦敦大学学院科学政策研究员詹姆斯·威尔斯登表示,美国、欧洲、英国和澳大利亚都已加强对各自国家安全和竞争力的关注,这有可能阻止这些地区的研究人员与中国同行合作。近几周来,韩美澳等国因中国国内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增加而对来自中国的入境者采取要求检测等限制措施。作为对等措施,中国也表示不会为其中某些国家的旅行者发放签证。

疫情还导致特定研究领域政治化,以至于难以开展科学交流。即便如此,在华研究人员还是感到如释重负,毕竟现在的国内旅行将变得更容易。在因疫情暴发不得不取消两次旅行后,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传染病研究员亚伦·欧文希望前往有关洞穴考察。“我们所有人都为限制被取消而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使日常生活变得更轻松。” (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