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PS-4月1日刊登哈佛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KENNETH ROGOFF的文章,分析世界是否能承受住对中国的俄罗斯式制裁。指出,许多学术研究表明,对中国的制裁或中美经济关系的中断,其数量上的影响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小,至少在中长期内会是如此。但是,这却是一个最好不要测试的理论。

哈佛教授:世界能承受住对中国的俄罗斯式制裁吗?

随着目前西方主导的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们是否看到了与中国的贸易和金融断裂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告?也许吧,但许多关于全球化净收益的学术研究表明,对中国的制裁或中美经济关系的断裂,其数量上的影响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小,至少在中长期是这样。

这对美国和中国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它们都是大型和相对多样化的经济体。因此,虽然与中国的经济决裂,对美国和欧洲的伤害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小,但对中国的制裁,也不知道可能不如对俄罗斯的措施那么有效。

为了了解相关影响的大小,可以考虑欧洲目前关于限制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辩论。从欧洲政策制定者的犹豫不决来看,人们可能会认为切断来自俄罗斯对欧洲的约35%天然气供应,将使欧洲大陆陷入史诗般的衰退。然而,一些仔细的学术研究,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家David Baqaee和合著者的研究,估计这样一个步骤对特别脆弱的德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远低于GDP的1%,或在极端情况下的2%。

与许多关于全球化收益的类似思考尝试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一个经济体的灵活性、对替代来源(德国可以利用储备和美国液化天然气)以及对偏好的粘性的假设。欧洲可以利用它天然气储备和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这使它有时间进行调整,而且,从长远来看,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成本确实很小。

欧洲中央银行使用非常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结论。诚然,这两项研究都承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政策也很重要:因为,一个全欧洲的天然气资源共享机制将使负担减轻。但是,如果人们认为切断俄罗斯能源的实际经济影响如此之小,那么就很难理解欧洲现在为什么不愿意这样做。

也就是说,去全球化的影响,就像全球化本身的影响一样,往往不会被平均分配。欧洲的谨慎很可能与代表受俄罗斯能源禁运影响最大的地区和行业的游说团体的压力,有很大关系。

当然,中国不是俄罗斯。它的经济规模是俄罗斯的十倍;在过去三十年里,它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的中心。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供应商,以及亚洲供应链的最后一环,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车间。作为一个进口国,在从基本商品到欧洲奢侈品等领域,中国现在甚至比美国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