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5%,其中,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在俄乌冲突与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下,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正增长,稳住了经济大盘。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中国经济再次展现出强大韧性。

从上半年的整体趋势看,不难发现,1、2月份经济表现亮眼,3、4月份受到猛烈冲击,5、6月份逐渐企稳回升态势,经济走势呈现V型状态。其中,外贸、制造业等领域实现了超预期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大幅提升。同时夏粮生产丰收,在粮食危机阴影笼罩世界的情况下,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规避风险。这些都表明困难是暂时的,中国经济强大的内生动力将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经济能在异常困难的状况下“V”过来,除了有中国经济的内在韧性,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出一系列扎实稳经济政策的明显成效。换句话说,这也是中国经济治理能力的体现和证明。“内在韧性”和“治理能力”,正是我们评估和判断中国经济现状及前景的两个最关键因素,是让我们保持信心和乐观的强大底气所在。

乐观决不等同于回避问题,盲目乐观决不可能披荆斩棘。摆在中国面前的路并不平坦:世界经济复苏仍脆弱乏力,大范围的滞胀风险上升,国内疫情仍零星发生,内需不振和供给冲击交织,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问题叠加,市场主体经营仍比较困难,经济持续恢复基础不稳固等,都对中国接下来的发展提出挑战。如何为经济全面复苏注入信心和动力,特别是在稳就业、稳物价、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加大发力,还面临着严峻考验。对此,党和政府都有着清醒深刻、实事求是的认识,并有积极稳妥的应对之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一直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应对超预期的新挑战、新变化留下了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储备。而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必然会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生命力。

最近在舆论场上引发关注的河南部分村镇银行爆雷、一些楼盘烂尾等事件,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信其风险会得到有效控制。它们是经济发展中积累的长期问题,但在最近集中爆出,说明经济转型期叠加短期困难,容易让这些问题集中暴露出来。最近的各种情况更加说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三者缺一不可。

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的基本特点没有变。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麻烦”更多是短期的、突发性的,同时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这增强了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