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评论,经济主义,领土主义,东亚经济]:

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交错,使东北亚地区成为最复杂、最敏感的地区。基辛格曾说,东亚地区还处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代,领土主权扮演了核心角色。但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代,领土主义不再是左右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

5月13日,第五届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取得了两个重大成果:中日韩投资协定签署、年内正式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这是东亚经济合作的重大进展,是东亚超越领土主义而进入经济主义时代的第一步。

中日韩自贸区:回归常态

5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中日韩合作(1999-2012)》的白皮书,全面回顾了三国十多年来的合作,政冷经热是一大特征。2008年以来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中方领导人都是由主管经济事务的温家宝总理出席。中日韩三国的GDP之和占世界的20%,是世界三大经济圈之一,但相比北美和欧盟,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在制度建设方面大大落后。

2004年东盟10+3经济部长会议上提出建立东亚自贸区,8年过去了,涵括东南亚与东北亚诸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依然是镜花水月。中日韩三国分别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因此,东亚经济合作出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小国联盟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轴心,而中日韩三个经济大国之间却没有建立成熟的制度联系。

中日韩三国启动自贸区谈判是对既有的东亚经济合作模式的“矫正”,大国驱动本来就是区域合作的核心所在。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6900亿美元,增长4倍之多。如此之大的贸易量,却没有成熟稳定的制度予以规范,确实与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地位及其依赖程度不相称,也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损失。

东亚地区的合作奉行“开放主义”,也就是很多议程都不是东亚国家“独占”的,即便东亚峰会这样的地区性领导人会晤机制,也因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参与,而失去了“地区性”。在经济领域更是如此,韩国在2001年7月与欧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成为第一个与欧盟签订自贸协定的亚洲国家;美韩自贸协定在2012年3月正式生效。日本与欧盟自贸区谈判也在2011年5月28日开始启动;奥巴马自去年以来一直向日本推销“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但日本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比较暧昧。中国已经与28个国家与地区建成15个自贸区,尤其是拉美国家愿意与中国签署自贸区协议。

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谈判陷入困境之后,自由贸易协定(FTA)这种灵活自由的贸易谈判成为潮流,这也是对自由贸易的一种补偿。全球经济危机尚未结束,美国处于缓慢复苏之中,而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之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于中日韩这种出口型大国而言,开辟新的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然外部市场萎缩,那么开掘自身的市场潜力是可行之道。

中日韩应该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主轴,直到2008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机制才形成,在此之前都是在10+3的框架之下。2008年建立了中日韩三国财长会议,2012年起开始央行行长与财长会议。此外,在东亚货币合作“清迈倡议”中,中日韩三国是主要的出资国,亚洲债券市场的推进与合作也由三国主导。

中日韩三国自贸区既能推进三国经济的深度合作与依赖,也为东亚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三国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