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战争,中国,意志,坚强,军国主义

 

  当战争危机到来时,清廷手足无措,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自强自卫,而是乞求列强“主持公理”,幻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制止日本。然而,并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愿意出手。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对此评论:“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污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梁启超则说:“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可谓一语中的。

  第四,政权买办化,与敌暗通款曲。

  从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祖宗基业”,有时还能全力投入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但是,清廷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惊人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不是一般封建统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释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的买办性。

  洋务运动虽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但它从一开始就始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中国政治经济结构的半殖民地化,使中国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迅速买办化,形成一批为外国侵略势力服务、以洋务派为代表的买办官僚集团。他们早已沦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代理人,与洋人暗通款曲,内外呼应。甲午战争前,日本曾向中国订购大米和煤炭。然而,当日军打上门来,部下建议停止供货时,李鸿章竟以“订货在失和之先”为由,命令继续供货,“以示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