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南华早报》刊登了一篇报道,题为《中国的“口罩霸权”一开动,让人对过度依赖“世界工厂”感到恐惧》。

中国抗疫中爆发的工业能力,让人想起了二战时的美国

相比原标题,新闻网站首页给这篇报道的题目是《中国口罩产能的主宰地位,会引发新的地缘政治风暴吗?》

中国抗疫中爆发的工业能力,让人想起了二战时的美国

在文章开头,作者记录了泉州一家10年来一直生产婴儿护理产品的公司,在疫情暴发的2月,迅速转型成生产防疫物资的故事。

“最初,转型的决定是基于商业的考虑,中国政府也提供了大量的‘鼓励’:补贴、税收优惠、无息贷款、快速审批,甚至还包括协调劳动力短缺问题。”公司负责人刘先生说。

不过,相比把产品销售出口,参与转型的企业需要优先满足政府采购需求。报道称,刘先生的企业,是无数家因为疫情临时转产、第一次生产口罩的企业之一。

报道称,疫情发生后,原本就占据一半世界口罩产能的中国,更是把原本一天2000万个单位的产量,提高到了1.16亿个单位。作者认为,产量攀升源于中国“类似战时管理的工业政策”。

报道把中国这种“战时政策”,和上世纪中叶美国、西欧的手段做了类比。“但在今天,可能再也没有其他国家,能如此迅速地完成转产了”作者说。

托马斯·施密茨,奥地利著名企业安德里茨公司的驻华负责人对作者说:“我认为,速度,是中国的显著优势。在需要奋力冲刺时,(中国)的人们知道该怎么跑,在其他国家,这种特质已经在工业鼎盛期后丢掉了。”

在作者看来,这种“中国速度”是全国性的。原本生产石油的中石化、制造歼-20战机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也专门开辟了口罩和原料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