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当选总统是乌克兰的坚定支持者,很猛,曾没由来就称中国为"刺客"。

自称为"自由主义自由派"、挥舞着电锯的怪人哈维尔-米莱令人震惊地当选为阿根廷总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其中最主要的是年通胀率高达143%,超过40%的阿根廷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且,还欠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30亿美元的债务。

米莱伊的补救措施包括清算阿根廷中央银行,放弃本国货币比索而改用美元,将国有资产私有化,削减公共开支,包括对最弱势个人和社区的补贴。米莱伊认为,国家是阿根廷在20世纪和21世纪相对衰落的根源。

一些自由主义者,尤其是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对米莱伊的当选表示欢迎,认为这是推进他们长期以来的信念的最新、最好的机会,也是对美国未来的启示。只不过,他们的热情可能是错位的很。米莱伊的主要关注点可能是经济,但是,作为总统,他还必须指导阿根廷的外交政策。

迄今为止,米莱伊对这一领域并不感兴趣,也不太了解,但是,像参议员兰德-保罗这样的美国自由主义旗手,很难从米莱伊的立场中认出自己。事实上,就米莱的外交政策观点而言,他更接近于新保守主义,而不是自由主义。他的观点很容易在华盛顿特区的鹰派智库以及共和党和民主党的部分主流派中找到归宿。

这一点不容小觑,因为阿根廷是二十国集团成员,是拉丁美洲第三大经济体,最近还被邀请加入金砖国家集团。。

米莱伊在竞选期间反复表达的一个外交政策观点,是鲜明的摩尼教式的东西,是要把世界分为民主国家和"共产主义专制国家"。对于一个自称为自由贸易拥护者的人来说,他承诺断绝与阿根廷的两个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和巴西的关系。要知道,这两者合计约占阿根廷出口总额的25%。他的理由是这两个国家都由"共产主义者"统治。米莱伊尤其蔑视中国,曾一度将中国称为"刺客"。

米莱伊是乌克兰的坚定支持者,这与即将卸任的中左翼庇隆政府所持的温和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庇隆政府在谴责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同时,也不愿断绝与莫斯科的关系,而在大流行病期间,阿根廷获得了俄罗斯的疫苗,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其结果被普遍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在任何问题上,米莱伊的新保守主义资格或许都比不上他对以色列的狂热拥护。虽然阿根廷在不同政府的领导下一般都与以色列保持良好关系,但布宜诺斯艾利斯历来与阿拉伯国家,有时甚至与伊朗保持着良好关系。这种平衡并没有阻止阿根廷宣布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因为真主党被指控在1994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犹太人社区中心爆炸案中扮演了臭名昭著的角色。

米莱伊的竞选对手塞尔吉奥-马萨曾承诺,如果他当选,同样会将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列入阿根廷的恐怖组织名单。然而,米莱伊希望在相反的方向走得更远。他甚至承诺将阿根廷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这种片面的调整,肯定会是对阿根廷传统外交政策共识的重大突破。

米莱伊还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反对阿根廷加入金砖五国。现有成员已发出邀请,据说这还是巴西代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力游说的结果。许多阿根廷商界人士和政界人士,都将加入这个人口占世界40%以上、GDP占全球31%的集团(也是阿根廷出口总额约30%的目的地)视为机遇,但是,对米莱伊来说,金砖国家只不过是一个独裁者俱乐部。

这位当选总统还对南方共同市场持明显的怀疑态度,该南美贸易集团除阿根廷外,还包括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米莱伊认为它只是一个"扭曲商业的低质量关税同盟"。这一立场对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拖延已久的贸易协议的前景提出了新的疑问。

米莱伊在竞选期间提出的一些最激进的主张,总有可能因执政的现实情况而有所收敛。毕竟,与米莱相互钦佩的巴西前总统雅伊尔-博尔索纳罗一开始也是激烈批评中国,只是在执政期间立场明显软化了。

但是,在总统辩论中,米莱表现出对国际关系运作方式的无知,令人担忧。他现在不再呼吁完全断绝与中国和巴西的关系,但他坚持认为,任何此类互动都应完全交由私营部门处理,显然无视国际贸易框架和协议的谈判方是政府这一事实。

这一点在中国尤为突出,因为公共部门在中国对外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除许多小型项目外,中国还参与了阿根廷两座水电站的建设,建成后将满足150万阿根廷家庭的日常用电,减少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支出,甚至可以向邻国出口电力。米莱伊将经济关系简单化为私人参与者之间的交流,这让人对这些项目的未来产生怀疑。

更糟糕的是,取消这些项目将有可能严重损害阿根廷在国际合作伙伴甚至是意识形态上更加"兼容"的国家心目中的信誉。

经济学家戴安娜-蒙迪诺很可能被任命为未来的外交部长,但迄今为止,她的任命未能缓解人们对米莱伊政策的担忧。从阿根廷外交关系委员会组织的选前辩论中可以看出,一生都在私营部门工作的蒙迪诺似乎与她未来的上司有着相同的国际关系意识形态观点,而且喜欢夸夸其谈。选举前几天,她将米莱伊可能获胜比作34年前柏林墙的倒塌,似乎现代阿根廷与苏联支持的共产主义独裁政权有任何可比性。

显然,现在判断米莱伊总统任期将如何发展还为时过早,但从他的言论来看,阿根廷外交政策的前路可能会崎岖不平。

埃尔达尔-马梅多夫2023年11月22日《负责任的外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