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令人信服的增长悖论案例,强劲的经济指标掩盖了潜在的差距和社会情绪。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数据与企业和人民的生活现实之间的对立,表明了这些矛盾是如何共存的。了解这些分歧并寻求弥合分歧的解决方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和全球地位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好文!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为何社会整体情绪却表现低落?

增长悖论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2023年的GDP增长率将达到5.2%,这一增长率值得高度赞扬,并在全球舞台上占据突出位置。这一数字表明,中国经济再次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然而,现实却显示出明显的紧张迹象:消费者将缩水的可支配收入存起来而不是花掉,企业因担心盈利能力和公司价值下降而暂停投资。

2023年,中国A股总市值减少约8.5万亿元,相当于"一带一路"倡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估计在1.2-1.3万亿美元之间,约合8-9万亿元人民币。这一下降的一个背景,却是在美国、欧洲各国和印度资本市场不断增长。仅在2024年的第一个交易周,中国股市就又损失了7万亿元人民币。股票市场反映了投资者的集体情绪,目前表明他们对中国的增长前景失去了信心。

好文!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为何社会整体情绪却表现低落?

在我最近的中国之行中,与我交谈过的人都有同感:富人对财富的增长甚至维持信心不足;穷人对向上流动的希望渺茫。内卷"和"躺平"这两个词概括了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内卷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描述的是一种过度和无效竞争的状态,导致资源重新分配但真正价值创造却微乎其微的零和游戏。“躺平"是一个网络俚语,描述的是那些在无情的竞争中选择退出的人的态度,他们选择接受自己的处境,将命运交给时间。

在社会经济方面,"增长悖论"描述了一种现象,即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与普通民众的实际经济福利不一致。这种差距涉及复杂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全面的政策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来解决。

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不平等

经济增长悖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利益分配不均。大型企业和城市精英不成比例地积累财富,从国家经济增长中获益。他们的成功掩盖了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农村居民的增长放缓和机会受限。

尽管中国的中小企业占所有企业实体的99.8%,雇用了近80%的劳动力,但它们面临着一个萎缩阶段,其特点是获得资金的渠道有限、复杂的监管障碍以及市场萎缩中的过度竞争。2023年10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凸显了这一鸿沟:大型企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3%,国有企业为50.0%,大型民营企业为50.7%,均显示出扩张态势。相比之下,中型企业的采购经理指数为48.6%,小型企业为47.5%,均处于收缩区间。

这一格局反映了中国更广泛的工业产出差异。国有控股企业2023年的增长率为7%,而民营企业、其中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的增长率仅为5%。由于中小企业员工人数众多,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经济衰退的压力。

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

作为"世界工厂",在1999年至2018年的全球化黄金时代,中国的产能就是为供应全球市场量身定制。然而,自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去中国供应链依赖风险的努力,尤其影响了中国的制造业。

作为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支柱的中小企业正面临严峻的盈利挑战,许多企业濒临破产。出口导向型企业的销售额急剧下降,不仅会严重影响其自身的盈利能力、估值和股价,还会影响整个供应链上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健康。这种情况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利润的减少阻碍了研发投资、生产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而内卷式竞争加剧的价格竞争又进一步降低了利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导致企业停产。这种自我强化的循环,凸显了在一个面临需求下降的经济体中经营的困难,更是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失业。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地缘政治的两难局面。中国已跻身全球价值链,实现了工业部门的现代化。伴随着这一崛起,中国积极调整其国际地位,旨在反映其蓬勃发展的经济影响力,尤其是在与美国的谈判中。然而,由于依赖进口技术和进入开放的全球市场获取生产能力,中国的弱势地位也削弱了这一崛起轨迹。这使得中国很容易受到美国对先进技术的制裁,以及供应链从中国转向美国的近岸和友邻合作伙伴的影响。

半导体行业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在芯片制造方面面临着美国及其盟国施加的严重"封锁",导致高端芯片,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短缺。与此同时,中国对成熟节点芯片制造的大量投资有可能造成内部竞争和产能过剩,从而可能导致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贸易限制。

国内挑战与地缘政治挑战

统计数据显示的经济增长与集体情绪之间的脱节源于中国国内宏观经济趋势与微观经济活动之间的错位。政府政策可能更注重长期的经济结构和质量改善,而不是短期的就业和收入增长,这可能无法立即被公众理解或接受。在政策驱动下,某些领域或行业的大型项目或投资所带来的GDP增长,可能不会直接转化为普通民众的就业机会或收入增长。

一方面,被视为中国GDP三大新引擎的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高科技制造等行业,继续提供了前景广阔的增长途径。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变幻莫测、出口市场萎缩、政府支出减少以及本地消费者消费谨慎,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些挑战在经济价值链中层层递减。

去年,几家备受瞩目的房地产公司倒闭,引发了整个供应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炼钢、水泥和建筑等上游行业产量下降,并影响到家具和装修等下游行业。人们担心经济会普遍不稳定,投资者会失去信心。在社会层面,集体情绪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降低;失业率上升,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由于财富集中在某些行业和地区,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剧;教育、医疗保健和养老护理的成本(有形和无形)不断增加。

好文!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为何社会整体情绪却表现低落?

从全球来看,中国正面临着日益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正如半导体行业所显示的那样,地缘政治压力导致关键技术短缺,并推动中国发展自力更生的生态系统,以减轻外国影响并确保其经济未来。

中美关系是中国地缘政治复杂性的核心。近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从外交接触到深度经济合作,再到如今的战略竞争。建交45年来,两国贸易增长了200多倍,双边投资超过2600亿美元,超过7万家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和运营。

最近,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进入了技术竞争的新时代,其特点是对关键技术和矿产全球供应链控制权的战略竞争。这种竞争有可能导致技术脱钩。这种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尤其受到美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重新洗牌的影响。

一个更加隐蔽的中国?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正在转向内向型战略。它正在培育一个自力更生的生态系统,重点是加强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内部流通,目的是减少受外国影响的可能性。

在疫情期间,中国自我封闭了三年。疫情过后,中国谨慎地开放了边境。然而,漫步在中国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即使是在北京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人们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外国面孔明显稀少。

2023年,中国报告了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外商直接投资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生产力和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外资企业及其外籍员工要么匆忙撤离中国,要么在疫情过后仍未回国。

中国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实际上已成为外国人的障碍。中国公民狂热地拥抱科技。中国已跃升为一个无现金社会,二维码成为商业的法宝。只需轻轻一扫,就能轻松获得商品和服务,包括医院、学校和边境海关等公共服务。然而,对于外来者,尤其是没有中国居住证的人来说,在中国的生活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外国人必须要有中国居住证才能在银行开户,才能设置二维码进行移动支付。

除了这种虚拟障碍,数字鸿沟可能是外国游客最为关注的问题。现在,人工智能加强了"长城防火墙"的作用,将网络世界隔离开来。即使是通过VPN来突破这一数字屏障,往往也变得徒劳无功。

前进之路

透过增长悖论的视角,中国的经济现实揭示了经济数字与人民和企业情感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凸显了制定更具包容性增长战略的必要性。在中国应对国内挑战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波涛汹涌之际,衡量其经济成就的真正标准将是如何弥合这些鸿沟,确保增长成果在社会各阶层得到更均衡的分配。

前进的道路要求采取一种平衡的方法,协调国家主导的发展与市场驱动的创业精神,营造一种环境,让外国和私营企业及企业家重拾信心,为未来投资,并通过创新和辛勤工作实现财富增长。要重拾信心,他们不仅需要增长机会,还需要稳定和可预测的政策,以及更加友好和开放的全球市场。

具体来说,将重点从优先考虑基础设施投资转向增加对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教育领域的投资,将增强普通公民对未来的信心。这种做法可能会促进国内消费。

扩大对国际社会的高水平开放,不断营造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为基础、国际化的商业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有效消除外国公民来华经商、学习或旅游的障碍,提高在华生活、旅行和工作的便利性,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外交官》2024年2月17日Marina Yue Zhang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