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链的中心环节似乎很坚固。相比之下,腐蚀已经攻击了美国海权的中心环节,而且几乎没有停下的迹象。除非美国政府、社会和军队做出有意识的政治选择,重新投资造船业,否则腐蚀不会停止。

终于:我认为僵尸已经被杀死了。僵尸在这里指的是一种难以杀死的想法。你从一个评论家或机构那里击倒了它,而其他十个或一百个评论家或机构还是会重复它。尽管头部中弹,但它仍在继续。这种谬论认为海军的总吨位或船体排水量是海战中的决定性因素。舰船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重要。

"吨位最大的海军必胜"这个行将就木的论点,得到了那些不愿意为造船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的人的特别青睐。这是一种修辞上的虚构因素,让怀疑论者认为,由于美国海军的实力超过了可能的对手,因此它注定会取得胜利。尽管美国国会和总统府几十年来一直在削减造船经费。一切都会顺利。

嗯,可是,不对。幸亏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舰船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海军,这一差距在未来几年内只会扩大,同时在吨位上也会缩小。数量和吨位最终可能站在中国一边。在海军平衡问题上,中国可能已经开始清醒。承认自己有问题是找到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我们确实有问题。现在之所以想起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因为上周战区杂志的一篇报道聚焦了中美造船能力的差距。乔-特雷维西克仔细研究了海军情报局关于未来太平洋战略竞争的演示文稿中的一张幻灯片。幻灯片显示,按吨位计算,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多倍。

这至少可以说意义重大。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军舰方面,而且在商船方面都已积累了超越美国的能力,而且,差距巨大。在海军方面,根据目前的趋势推断,到203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舰艇数量将远远超过400艘,而美国海军的舰艇数量仅在300艘左右。此外,庞大的造船能力,意味着中国将比美国更容易修复战损舰艇,因为美国正努力维持其舰队,更不用说在战争中恢复战斗力了。

优势在中国

我们也不应忽视中国大规模生产商用船体的能力。正如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所描述的那样,海权是一条连接国内生产和国外海港的链条。海军和商业航运,共同构成了海权链中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断了它,整个事业就会分崩离析。商船在和平时期运输货物,开展对外贸易,使国家富强,并为其海军保护者提供资金。在战时,商船在维持贸易的同时,还充当舰队的辅助船,在战乱地区运送军队和作战物资。

中国海上力量链的中心环节显得十分坚固。相比之下,腐蚀已经攻击了美国海上力量的中心环节,而且几乎没有放缓的迹象。除非美国政府、社会和军队做出有意识的政治选择,重新投资造船业,否则腐蚀不会停止。

事实证明,吨位是衡量海军实力的重要标准。但是,这是因为它使竞争者的领导层可以选择制造、维护和修理大量的舰体,选择适合其需要的类型和尺寸。大未必就是好。因此,吨位与其说是衡量舰队战斗力的标准,不如说是衡量海洋工业潜力的标准。要衡量一艘舰艇的战斗力,就必须详细了解其技术特点。吨位是一个重要的变量。较大的船体可以装载更多的弹药、燃料和物资。更大的吨位意味着能够在海上停留更长的时间,同时发射更多的火力。

但是,还有许多其他指标可以判断一艘战舰的战斗潜力。舰队战术圣手韦恩-休斯上校认为,侦察、指挥控制和武器射程是决定战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与重型战斗舰相比,轻型对手可能拥有更好的传感器、射程更远的武器,或者协调使用传感器和武器的能力更强。重型舰艇也可能装备了错误的任务。例如,美国海军长期以来一直在优化其水面舰队的防空和导弹防御,而轻视地对地交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优化了其舰队和岸基火力支援武器,以击败敌方水面舰队。等等。

吨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吨位的重要性也是不朽的话题。人们开始谈论相对的舰船数量,很正确。既然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已经承认了这个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简单,尽管在军事事务中最简单的事情也很困难:利用所有可用的新旧资源,同时减少中国的资源。

首先,美国需要振兴国内造船业,重塑其海权链的核心环节。毫无疑问,这肯定需要更多的纳税人收入。但是,从绝对值来看,美国的国防开支可能很大,但是,相对于其财力而言,美国的国防开支并没有那么大。1982年是美国海军上一次大规模复兴的年份,与之相比,美国的国防开支占GDP的比例不到一半。它有能力负担更多。

如果拒绝承担更多,就等于做出了不在海上与中国竞争的战略决策。

幸运的是,我们不需要完全从零开始重建其海军基础设施。例如,就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的前河海军造船厂。在1986年闲置之前,该船厂生产了近一个世纪的战舰。将其重新投入使用的利弊值得研究。其他基础设施也同样存在。此外,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小型船厂可以制造小型水面战斗舰艇--海军理论要求部署能够在海上分散战斗力的小型战斗舰群。

各军种巨头、五角大楼和国会应该按照他们忠实的战略思想采取行动。

其次,美国应该购买外国产品。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但是,其后两个最大的造船国都是美国的亲密盟友,即韩国和日本。这是我们应该利用的资源。华盛顿希望盟国和伙伴购买美国制造的武器系统,如F-35隐形战斗机。美国也应作出回应,克服其"买美国货"的条件反射,特别是重建其微不足道的商船队。最近在日本船厂改装美国海军舰船的举动,就很有意义。

通过与外国政府和船厂合作,我们可以在短期内做得更多。我们应该这样做。

第三,我们希望美国的战争规划者们能将中国的航海业纳入他们的努力之中。摆在华盛顿面前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在重大冲突中是否对中国领土进行打击。如果白宫的回答是"是",那么可以想象中国的船坞应该是首选目标。破坏这些基础设施将削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修复战损的能力,有助于平衡海军力量和恢复力。

如果双方都以各自拥有的舰队参战,而且都无法轻易弥补损失,那么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在政策辩论中,僵尸已死,但是,时间已晚。让我们做出恢复美国海权的政治决定,开始恢复!

1945网7月16日特约编辑、现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J.C.Wylie海上战略讲座教授James Holmes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