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刘珺】

2023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进一步分化,增长动能边际减弱。与此同时,全球贸易延续低迷、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地缘冲突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冲击值得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全球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一个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是:“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意义究竟何在?”

通过具体的历史数据,不难探明答案。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坚挺的汇率对于避免风险蔓延升级至关重要。在烈度更强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刺激方案的强大外溢效应帮助其他经济体走出了衰退。在随后的2011年欧债危机期间,中国加强对欧出口,缓解了危机的潜在压力。

此外,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通过积极谈判和具体行动表现出了负责任的全球经济大国形象。在COVID-19大流行的三年间,中国经济迅速反弹,制造业供给能力大幅提升,进一步巩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截至2023年,中国连续十年拉动了全球30%以上的GDP增长。

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在每次全球性或区域性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并未像许多人所预期的那样,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器角色。其原因有四个方面:

首先,中国拥有全球最全面的工业体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自2010年开始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至今仍保持这一地位。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2023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5%和附加值的30%。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和紧密联系的产业链,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降本增效。

价宜质高的贸易制成品也对维持全球温和通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20年以来,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和西方的“脱钩断链”破坏了全球供应链。当欧美通胀持续高企时,中国将其消费者价格指数保持在了合理区间。可以说,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和在稳定全球通胀方面的压舱石贡献,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认可。

第二,中国经济增长得益于对全球体系的积极参与,对全球规则的充分尊重,对全球经贸机制的主动贡献。有大量确凿证据显示,声称中国是国际贸易规则破坏者的指责是毫无根据的。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已修改了数千条法律法规,包括中央层面的2300项和地方层面的19万项,以确保其与WTO规则和自身承诺相一致。截至2023年,中国已成功将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7.3%,远低于其最初承诺的9.8%,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中国按照承诺大幅撤销了进口配额等非关税限制措施。

实际上,中国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恪守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如今,中国已居于全球商业核心地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与140多个国家建立了牢固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商业生态中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后,中国是最不可能破坏现行全球商业秩序的国家。

刘珺: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问题:“中国对于全球经济意义何在?”

上海浦东集装箱港口夜景 图自视觉中国

因此,即使面对当代国际贸易的种种复杂挑战,中国仍将专注于与其他国家合作完善贸易规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WTO改革提案以及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等发展性规划,中国为全球贸易体系的完善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在国际经贸规则变革的关键期,中国始终持续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致力于同有关国家一道改革和完善国际规则中不合理的地方。将来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可以在多边合作中建言献策、磋商沟通,探索创新多边合作机制。

第三,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其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无论如何强调亦不为过。四十年的经验表明,先进的制造体系源于更深层次的全球融合。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以及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升级。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有成千上万家制造企业利用外国技术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中国正在形成推动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对于不了解中国国情的人而言,乍一看似乎是向自力更生的方向前进。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显示出中国对世界更加开放的态度。中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清楚,要扩大国内大循环,就必须加强与全球经济的协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制造业都已逐步走向全球化。三十多年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研发、生产、销售网络。例如,为了生产一部iPhone,苹果公司需要将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和其他国家的1000多个零部件组装起来,这显示了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过程的复杂性。

刘珺: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问题:“中国对于全球经济意义何在?”

中国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 图自视觉中国

消费端也是如此。各国既依赖本地产品,也依赖国际贸易。这不仅仅是出于比较优势的考量。对于创新性产品,达到一定的市场容量意味着打入国内外两个市场。这一战略不仅更好地利用了资源和资本,还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

通过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减少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改善营商环境,中国旨在向外界进一步打开大门。

第四,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不只是中国的独立叙事,更是惠及全球的宏大叙事,中国必将以升级的中国经济形态助推全球经济焕发新的活力。中国正走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其核心是通过技术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工业体系现代化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期,中国提出上述新理念并付诸实践,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是在不使用超剂量刺激措施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从质和量的两个维度实现范式跃迁,并在提速换挡中进效率、强韧性。

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正外部效应远超国界。中国内需升级为外国高科技设备和零部件创造了巨大市场。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3000亿美元,是2013年的1.6倍。深圳被誉为“中国硅谷”,其目标是到2025年,将集成电路进口额提高到1100亿美元,藉以促进本地高端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先进产品的出口丰富了全球市场供给。中国制造的卫星支持国际太空科学事业发展。从咖啡机到飞机焊接机器人,中国的机器人正在彻底改变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铁路网络经验,中国正在向东南亚和中东欧国家出口高铁技术,以增进当地的互联互通。

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可以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的“风浪”

2023年中国GDP总量超过了126万亿元人民币,新增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GDP总量。尽管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但外界的质疑声依然不绝于耳。由此,我想谈谈对中国经济韧性与发展现状的认识。

第一,有必要把中国经济的增速放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广的国际视角上进行观察和解读。

我们可以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上升期粗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市场化改革、外贸、人口和房地产等红利驱动的低基数和高潜在增长率并存时期(1978年至2010年),二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的阶段性调整和整固时期(2011年至2018年),三是新旧动能转换下超大经济体发展速度的常态回归和均值回归时期(2019年至今)。

如前所述,中国已成为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发展中经济体需要中国制造商提供品质优良、价格合意及稳定充足的供应,而发达国家也将继续受益于中国供应链的韧性与效率。

所以,在中国经济巨轮“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中,正确的态度是强化各国间的政策协调,共同支持第二大经济体巨轮在世界经济大海中破浪前行,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更稳定的锚,而非搞起“小院高墙”,破坏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完整,削弱人类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第二,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转型正在并行推进。

自2003年住房商品化改革开始至2020年,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彼时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和中高速增长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房地产业正在进行市场调整,对GDP的贡献率边际衰减,未来必将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而渐趋下行。

从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存量住房更新改造需求看,房地产业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但房地产发展模式的先立后破,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在智能化和绿色化两个方向主动进取、积极施策,借助数字化技术向低碳发展转型。

智能化要求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智能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并借由智能楼宇的互联互通,由点及面、连面成体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绿色化则要求建筑不只是能源消费者,更是“节能+储能”的能源循环使用者,甚至成为储能和生产能源的载体,贯通节能建筑、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绿色产业链,继而实现与绿色城市、绿色经济的无间融合。

刘珺: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问题:“中国对于全球经济意义何在?”

深圳南山CBD天际线和5G智慧城市概念 图自视觉中国

纵观全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再次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时刻。局部紧张态势不断涌现升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者打着解决所谓的全球竞争中不公平问题的幌子,相关论调不时抬头。

然而,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状态,它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国际经贸领域的公平竞争主要体现为规则的公平、透明和一致性,其精神内核为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价格绝非判断公平竞争的标准,而是市场主体立足要素禀赋资源进行理性生产经营决策的结果。

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如此规模的体量,推动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正如一艘大船驶入有边界的湖中,抬高了湖中水位。对于各国消费者和生产者而言,最终制成品和中间投入品的供应增加、价格降低,社会总福利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是最好的证明。堪称“头雁”的特斯拉上海工厂贡献了其全球近一半的产能,Model3车型建造成本也较美国工厂降低了65%。这样的生产效率使特斯拉能够在降价的同时,在高端电动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包括大众、宝马和丰田在内的汽车行业巨头也纷纷前往中国建立电动汽车平台。得益于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适宜的人力和物流成本以及新能源外资股比放开等因素,他们将中国视为提升电动汽车竞争力的生产首选之地。

展望未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意味着拥抱数字化和可持续性。我想分享以下三点主要的看法。

其一,人工智能的同等主体地位愈加凸显。ChatGPT、Sora等生成式AI的造物,基于海量数据的训练,获得了向人类极度趋近的认知力、判断力和决策力,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工具的客体主体化。从普通工具到通用人工智能,从人机共生体到主体意识觉醒甚至主客体认知泛化的未来人工智能,在AI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时代叙事下,AI伦理已成为我们不得不回答的价值之问。无论时迁事移,科技向善永远是技术发展的价值准绳。我们期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人工智能主体应该是充满温情的能动性“伙伴”,并能够为全球发展不足问题提供有力的普惠性力量。

刘珺: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问题:“中国对于全球经济意义何在?”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叙事下,AI伦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图自视觉中国

其二,必要品的内涵需要再扩展(必要品这一概念也是首先由笔者提出来的)。在数字经济时代,科技的话语权急速上升,ESG成为必选项,空气、水、碳排放、数据等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显著提升,应将其纳入必需品范畴并全面计量核算,以准确反映企业的各项外部性成本收益。各国也在对上述生产要素的可定价、可交易、可流通进行尝试和探索。如欧盟于2023年10月正式启动“碳边境税”(CBAM),以及今年3月7日欧盟《数字市场法》(DMA)的落地生效,均凸显了当下对排放、数据等必要品形成统一的制度规则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三,在新技术新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范式,其开放与互联的基因是内生性的,并正在以指数级的演进速度消除世界的物理边界,在技术层面确立了世界经济融合趋势不可逆的属性。从全球范围看,虽然面临地缘冲突的飓风、阵营对抗的漩涡、经济衰退的暗流,经济全球化始终在曲折中前行。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渐成全球潮流,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所强调的,“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各国唯有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尊重国际产业分工的客观规律,坚持拆墙而不建墙、开放而不封闭、融合而不脱钩,才能开创世界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英文版首发于China Daily,作者授权观察者网发布中文版。】

刘珺: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问题:“中国对于全球经济意义何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