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持久战,中国可以像美国当年搞垮苏联一样搞垮美国?美中贸易关税战持续,《华尔街日报》4日分析,中国的目标是与美国进行打一场“持久战”,借鉴苏联经验利用冷战策略应对竞争,避免直接对抗,同时争取时间让中国达到自给自足,再与全球多边结盟,确保中国不会与世界其他国家隔绝,以拖延战术实现消耗美国的长期目标。

文章从历史脉络分析当前北京应对美国的思维,主要来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即以一种持久的平衡,核心观点是採取战略退却、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美国的压力变得可控,中国则赢得时间赶上美国。文章引述已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看法,“正规军队不赢就是输,游击队不输就是赢”,而中国目前就在打一场游击战。

文章指出,北京的研究聚焦如何与美国进行冷战并最终获胜。具体做法包括多层面,经济上推出“内外双循环”,即在国内生产中国所需的产品,并将产品销往海外,以更好地保护中国免受外部冲击,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冲击;外交上则避免被孤立,所以北京保持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与低收入国家的融合。北京采取“稳定的平静”策略,即便中国还面临经济困境,但“这些是为了实现消耗美国的长期目标,可以容忍的副作用。”

点评:

《华尔街日报》将中美竞争类比为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并认为中国正通过持久战策略消耗美国,这种观点既有一定现实依据,也存在明显的简化与误判。

从现实看,中美博弈确实呈现出“持久战”特征。美国对华实施的关税战、科技封锁、联盟围堵等举措,本质上是通过“成本强加”策略延缓中国崛起。中国则通过“双循环”战略强化内需、加速关键技术攻关、深化多边合作(RCEP、“一带一路”等)构建战略韧性。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与毛泽东《论持久战》中“防御-相持-反攻”的三阶段理论存在相似性。

但将中国战略简单等同于“苏联式冷战策略”存在根本误判。苏联的对抗模式以意识形态输出和军事竞赛为核心,而中国始终强调“发展是为了超越自己”,政策重心是通过开放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美苏冷战相比,中美竞争的性质和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首先是经济相互依赖深度不同。2024年中美贸易额仍达6900亿美元,远超美苏冷战时期的经济联系。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虽引发争议,但本质是两国经济结构差异的结果——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的产能与美国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形成互补。完全脱钩对双方都意味着巨大代价,美国关税政策已导致自身通胀预期攀升至4.4%,迫使美联储推迟降息。

其次,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已被多极化取代。中国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获得100多个国家响应,瑞士、欧盟等明确反对选边站队,主张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相比之下,美国试图构建的“小院高墙”联盟面临内部矛盾,欧盟对华贸易额在2024年逆势增长3.5%,显示其不愿完全追随美国。

再者,竞争领域的非对称性:苏联的崩溃源于军事竞赛拖垮经济,而中美竞争更多集中在科技、产业链和规则制定权。中国在稀土、5G等领域的优势可形成“精准反制”,美国则通过美元霸权和盟友体系施压。这种非对称博弈更可能导致“双输”而非“单赢”。

中美博弈的核心是战略耐力的比拼,胜负取决于谁能更好地解决内部问题并塑造外部环境。

《华尔街日报》的观点折射出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但忽视了几个关键事实,包括中国无意复制苏联模式,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自身发展,而非输出意识形态或颠覆现有秩序。而且,球化已改变竞争逻辑,中美经济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任何一方的衰退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此外,技术变革带来不确定性,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可能重塑竞争格局。中国在AI算力、新能源等领域的投入,为持久战增添了变量。

最终,中美博弈的结果可能既非“中国搞垮美国”,也非“美国遏制中国”,而是在动态平衡中形成新的全球治理框架。有评论认为,双方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胜负将取决于谁能更有效地应对国内挑战并争取国际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避免对抗升级、推动合作共赢,才是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最优解。

原文: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1836859760697412/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