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在德国旅居的朋友聊天,我问他:当前欧洲舆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到底是什么?
他说:就我看到的欧洲媒体来讲,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先是鼓吹要脱钩(就是暂停中欧投资协定那一阵子),信誓旦旦;然后过了几个月,风向就变成了绝不会脱钩,只会消除风险,改变过度依赖中国的状况。到了今年,干脆“消除风险”也很少提了,更多的是合作和追赶;尤其是4月份上海国际车展后,欧洲媒体大量报道中国在电动汽车上的领先和创新,认为欧洲应该迎头赶上。
可以说,经历了两年的折腾,欧盟发现:无法做到和中国脱钩,它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我进一步问:能不能具体说一下,欧洲哪些地方离不开中国?
朋友接着说道:其实就是两个大方面,一个是市场离不开中国,一个是供应链离不开中国。众所周知,中国市场占了德国大众全球销售额的4成,占了法国欧莱雅全球销售额的3成;这是很多欧洲企业,依赖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它们很难摆脱这种依赖。比如,2022年,大众在中国市场一共销售了318万辆的汽车,这个庞大的市场,大众找哪一个市场去替代?
用东南亚市场替代?东南亚汽车总销量还没超过300万辆,且是日系的天下。用北美市场替代?通用、福特,可不答应。用印度市场替代?大众要保佑他们赚的钱,能带回来。所以,所谓摆脱依赖和消除风险,就是舍弃最大市场,看着大钱不去赚;只要欧洲企业脑子不抽,它都不会这么干。
而随着中国工业技术的水涨船高,欧洲在供应链上,也越来越依靠中国。比如,今年5月份,法国在其北部敦刻尔克地区,建了一个“动力电池的硅谷”,号称电池谷;法国希望在本土能够生产出足够的动力电池,以促进法国车企向电动汽车全面转型。而在法国电池谷第一批建设的四家工厂里,中资企业或者说中法合资,就占了3个。
因此,中欧之间,目前相互依赖的程度非常之高,相互竞争的领域并不多。和中国在工业领域有较大竞争关系的,其实是日韩。中欧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此前脑袋发昏想要脱钩,现在清醒过来了。(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