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23日报道 日本《每日新闻》10月6日发表题为《石油依然是产油国的政治武器》的文章,编译如下:

成为第一次石油危机导火索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至今已经过去了50年。中东产油国依然将石油作为“政治武器”加以利用,通过限制石油出口招致全球多国物价剧烈波动。石油消费国虽然在节能和通过普及可再生能源实现供给来源多样化方面投入巨大,但距离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俄罗斯与中东产油国正在联手影响市场,他们与消费国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

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的中东产油国决定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油价升至公示价格的4倍,产油国事实上从欧美石油巨头手中夺走了定价权。

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消费国1974年成立国际能源署(IEA),所有成员国都需履行储备义务以应对危机。另一方面,OPEC从1978年底开始分阶段上调油价,加上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导致产量减少,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经历两次危机后,OPEC以外区域的油田开采工作取得了进展。随着煤炭、核能等替代能源的应用,中东石油的份额开始下降。1983年,石油期货开始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市,加之产油国内部步调不一,期货市场逐渐开始掌握对价格的影响力。

本世纪最初十年,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高了全球石油需求,加之热钱涌入,纽交所原油期货价格在2008年7月创下每桶147美元的历史峰值。

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导致需求骤降。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增加更是导致供给过剩、价格陷入低迷。担心存在感不断下降的OPEC在2016年启动了“OPEC+”机制,开始与俄罗斯等非OPEC产油国就减产等事宜进行协商。虽然一度陷入功能失调,但在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油价史无前例地被打入“负值”区间后,OPEC+又重新团结在一起。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新的减产协议也延续至今。由于担心供应中断的情绪高涨,油价在2022年3月一度飙升至每桶130美元以上。相较于寻求增产的消费国,中东产油国以维持油价高位运行、获取实际利益为优先考量,延续了同俄罗斯合作的格局。

IEA批评说:“(OPEC领袖)沙特同俄罗斯的结盟是对石油市场的挑战。”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观点出发敦促各国尽快转向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OPEC也发出警告,如果在投资石油行业方面有所懈怠,可能引发全球能源体制崩溃。两者的分歧也反映在眼下持续动荡的市场行情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