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中国对七种关键稀土元素(REE)及稀土磁铁实施出口管制,震动全球供应链。此举是对美国高达145%关税的报复,直接导致中国港口停止稀土发货,重创美国国防、电动汽车及医疗技术等行业。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不仅是智能手机、F-35战机、MRI机器等高科技产品的核心组件,更成为中美贸易战中的地缘政治武器。《欧亚时报》分析指出,印度凭借丰富的稀土储量,或将在这一“稀土战争”中迎来历史性机遇。
稀土元素包括17种化学性质相似的金属,如钕、铕、镧等,因其独特的磁性与电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电动机、风力涡轮机、军用传感器等领域。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钕等稀土需求将激增10倍,以支持全球净零排放目标。然而,中国掌控全球70%的稀土开采、90%以上的精炼与加工,形成了近乎垄断的供应链优势。
美国50%以上的关键矿物依赖中国,F-35战机、导弹、人工智能芯片等均需中国稀土磁铁。此次出口限制导致美国面临短缺、价格飙升及生产延误风险,部分企业甚至可能遭遇永久性供应削减。2010年,中国曾短暂限制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导致全球价格暴涨,此次对美限制进一步凸显其将稀土武器化的战略意图。
印度拥有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约690万吨),却仅占全球产量的1%,受制于监管、环境和技术瓶颈。然而,中美稀土争端为印度提供了崛起良机。美国及其盟友急于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印度有望成为替代供应商,尤其在磁铁、电池等高附加值领域。
发展稀土产业将为印度带来多重红利:
经济安全: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推动绿色技术和国防产业发展。
就业与创新:创造高技能岗位,促进材料科学与冶金技术突破。
地缘政治筹码:增强国际外交中的议价能力,特别是在美、日、澳等国的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中。
印度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挖掘稀土潜力:
政策松绑:2023年《矿山和矿产(开发和监管)修正案》允许私营企业参与稀土勘探,打破国家垄断。
产能提升:印度稀土有限公司(IREL)计划到2032年将采矿能力翻两番,稀土产量增至1.5万吨。
国际伙伴关系:与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在“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框架下合作,共同投资稀土项目。
研发投入:通过巴巴原子研究中心(BARC)等机构开发本土提取与分离技术。
此外,印度正考虑建立稀土战略储备,以应对类似中国禁运的供应冲击。
稀土战争不仅是经济博弈,更是技术与地缘政治的角逐。对中国而言,稀土是杠杆;对美国而言,是软肋;对印度而言,则是通往战略自主的钥匙。通过利用庞大储量、深化全球联盟、突破技术瓶颈,印度有望将稀土产业从休眠资产转变为经济增长与国际影响力的倍增器。这不仅关乎印度到2047年成为发达国家的雄心,更将重塑全球稀土供应链格局。机遇已至,印度能否抓住历史性窗口,答案是几乎不可能。因为中国稀土战略的成功得益于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以及多年大量资金投入和先进技术壁垒的形成。而任何国家要想打破中国的垄断,都面临着投入产出不合理,技术瓶颈、人才瓶颈和市场接受度等一系列问题。所以, 这个世界上机遇很多,但并不是留给那些投机主义国家的的,印度人还是醒醒脑子为好。
原文: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02051676300247590/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