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德国《国际政治》季刊1月10日文章,原题:韧性是中国对欧洲地缘战略方针的核心 过去10年来,基础设施投资已成为中国在欧洲战略的基石。事实上,长期以来,实现供应和市场的多元化以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一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目标之一,该倡议在欧洲的发展同样如此。

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商业伙伴。中国的出口驱动型经济历来通过为其出口寻找国际市场来应对生产过剩问题,这对中国的经济繁荣至关重要。欧盟拥有庞大成熟的市场,无论在规模还是在能力方面都脱颖而出,因此成为吸引大量中国商品的主要目的地。中国不断增加高附加值的生产,但这一点并没有改变。双方之间的商贸紧张关系总会引起中国关注即是明证。此类摩擦不只是事务性的贸易争端,而是触及中国和欧盟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即关系到各自的经济韧性。

如果说保证出口市场是中国韧性的关键,也是中国对欧洲投资的核心要素,那么确保出口商品到达目的地市场以产生利润也是关键之一。此外,长期以来,安全、运输和物流在中国眼中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

作为在全球贸易中增强自身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中国已经显著扩大自身在航运业中扮演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中远集团已跻身全世界五大航运企业之列。与之相辅相成的是,中国企业对欧洲港口设施开展战略投资。

从地域上看,中国企业参与持股的码头遍布欧洲各地,涉及15个港口和7个欧盟成员国。中国对欧洲大量港口的投资表明,中国找到了沃土。不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承诺为欧洲带来的投资受到欢迎,而且欧盟和中国还形成有关战略合作,例如2015年启动的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合作。

中国对欧盟基础设施投资活动主要发生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但这并不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缺乏兴趣。2022年中资企业收购德国汉堡港Tollerort集装箱码头的股份并扩大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运营业务表明,中国依然对欧洲港口有兴趣。

只要欧洲仍是中国重要的商业伙伴,那么中国对欧洲交通基础设施的兴趣就不会消失,因为这有助于确保中国经济的韧性。(作者弗朗西斯卡·吉蕾蒂,王会聪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