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28日报道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2月26日报道称,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支付选项正在悄然取得进展。

报道表示,数据显示,自2020年年中以来,中国商品贸易跨境人民币月度结算额增加了一倍——目前金额相当于中国大宗商品贸易额的四分之一以上,这个数字高于2019年的大约13%。

根据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的数据,今年10月,全球3.6%的国际支付是以人民币进行的。实际数字可能会更高一些,因为一些人民币交易——尤其是与任何涉及被美国制裁的实体的交易——不会使用SWIFT系统进行。

报道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罗斯效应。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和遭到西方制裁后,俄罗斯已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并成为中国汽车的主要市场。目前,中国和俄罗斯双边贸易的绝大部分是以人民币进行的。

报道还说,制裁仍会对贸易以外的金融流动造成巨大干扰。在占全球支付份额3.6%的情况下,人民币与美元(47%)和欧元(23%)相比仍然处于弱势。

报道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不断上升的形象无足轻重,尤其是考虑到在西方试图对与中国的关系“去风险”之际,全球贸易途径正在发生变化。东南亚等地正成为日益重要的枢纽,中国商品在那里被组装成最终产品,然后运往美国。不难想象,未来输往此类地区的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零部件的比例将会上升——而且一些这样的中间国家将选择持有更多的人民币储备。(编译/曹卫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