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商报》网站7月27日发表莫里茨·科赫的文章,题为《欧盟在与中国的系统性冲突中的攻势:欧洲的“丝绸之路”应对项目初具规模》。文章认为,“全球门户”是一种外交工具,主要为战略目标而非发展政策服务,目的是“在欧洲利益受到影响的地方遏制中国影响力”。全文摘编如下:

本报获得的欧盟内部文件显示,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全球门户”计划正在变具体。欧盟将为这项倡议设立一个监督委员会,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相关欧盟委员”领导,各成员国外长也将参与其中。而纳米比亚和塔吉克斯坦可能成为首批合作伙伴。

冯德莱恩去年就已推出“全球门户”计划。她承诺,欧盟将筹措3000亿欧元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但关于资金将用于何处的明确方案一直没有出台。

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开辟市场,这种情况也早已出现在欧洲:7月26日,中国援建的一座横跨亚得里亚海的大桥在克罗地亚开通。这个案例示范性地表明战略基础设施政策的意义。

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抗就是“全球门户”计划的目标。欧盟成员国将强势参与指导该倡议。监督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指导“全球门户”的实施并审查灯塔项目的遴选。这也被视为对欧盟委员会的不信任投票。

欧盟委员会拖自己后腿

“全球门户”计划是冯德莱恩推行的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旨在兑现其领导一个“地缘政治委员会”的承诺。然而,由于俄乌冲突,“全球门户”计划的启动被推迟。几个月来,关于对俄制裁的讨论使其他所有议题在布鲁塞尔退居幕后。

此外,欧盟委员会也在拖自己的后腿。并非所有官员都赞同冯德莱恩的地缘政治愿景。欧盟的一位外交官对本报说:“欧盟委员会中有一些人仍想新瓶装旧酒地继续推行从前的发展援助。因此,现在各成员国将更多地干预(发展援助的)组织实施。”这名官员指出,“全球门户”是一种外交工具,“主要为战略目标而非发展政策服务”,其目的是“在欧洲利益受到影响的地方遏制中国的影响力”,例如在东欧、西巴尔干和非洲部分地区,以及在通往亚洲的贸易路线沿线。

各成员国现在明确表示,“全球门户”的组织结构必须反映“新的战略方案”。新的基础设施政策事关“改变商业模式”,而非“重新销售已规划的发展项目”。各国外长的参与“至关重要”,特别是3000亿欧元目标金额中的近半数将由各成员国政府提供。

计划将着眼于“战略利益”

在许多欧盟国家看来,俄乌冲突及其后果证明,打破发展政策教条,战略性思考基础设施投资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