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蒙古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欧洲人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成了魔鬼撒旦的化身。“恐怖”成了欧洲人对蒙古,乃至于对东方文明的最直观印象。

保尔:西方为什么一边妖魔化蒙古人,一边崇拜元朝?

《元世祖出猎图》

然而,人类文明总是有着对强者的崇拜,蒙古西征固然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困难,但其释放的强大能量,又不能不让后人赞叹。基督教传统对于苦难、罪过有着别样于中华文化的理解,更促成了欧洲人对蒙古认识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流失,对蒙古军队的恐惧逐渐散去,反而是蒙元帝国的辉煌壮丽随着丝绸之路的商队传到了欧洲,此种情形下,曾经带给欧洲以苦难的蒙元帝国,又具有了新的特质。

作为欧洲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最重要的读物之一,《马可波罗行纪》毫不掩饰地称元世祖忽必烈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书中更是连篇累牍地描述了元朝的强大、繁荣与富庶,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游记的内容当然真真假假,但当时的欧洲人大多无暇辨别,在蒙元帝国的无限光芒下,欧洲人开始对蒙古产生了特殊的敬仰之情。

比如“鞑靼”这个词,曾经是魔鬼撒旦的代名词。而在后来,却具有了一丝特殊的寓意。文艺复兴时期的名流但丁、薄伽丘用“鞑靼绸”、“鞑靼布”来指代精美的布料。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特别要求,吊袜带要染成鞑靼蓝。显然,此时的“鞑靼”,已经成了一个具有高等级象征的词汇。

这种具有敬仰的蒙古情怀,也渗透到了文学家的笔下。比如18世纪英国诗人柯尔律治的作品《忽必烈汗》,以“宫殿”、“少女”和“大汗忽必烈”为要点,用诗人对蒙元帝国的想象,以及他对于东方元素的理解,将宏大肃穆的元朝宫殿描绘成了人间的伊甸乐园。《图兰朵》的创作时间虽然更晚,但其文化根源并未脱离于西方对蒙古的传统认知。怀揣着对蒙元帝国的恐惧与敬畏,笼罩在神秘恐怖的氛围下,欧洲人创作的艺术作品自然迥异于中国人认知的历史世界。

蒙元正统在何方

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想象,向来带有其臆测的“东方性”。正因如此,欧洲人看《图兰朵》觉得很有东方韵味,中国人却看得一头雾水,甚至不太高兴。其实,诸如此类的事情并不少,比如《图兰朵》电影的演员之一,法国影星苏菲玛索,就曾经因为穿中式服装比划眯眯眼,遭到网友的批评。

保尔:西方为什么一边妖魔化蒙古人,一边崇拜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