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角度而言,俄罗斯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伙伴。美国在冷战后推动北约东扩和北约转变之时,始终对俄罗斯持有高度的警觉和对抗意识,因为作为军事联盟的北约如要继续存在并持续加强功能就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对手或敌人。当时的许多欧洲国家不愿把俄罗斯看作对手或敌人,那美国怎么给北约“续命”?北约扩员进程一轮一轮地推进,如果不把俄罗斯当做一个明确对手或敌人的话,怎么顺利实现扩员进程呢?实际上,在过去30年几乎所有申请加入北约的国家对俄罗斯的恐惧,也客观上与美国对俄定位相匹配,这使得北约冷战后沿着反俄方向演变的轨迹十分明显。

北约2010年的“战略概念”中对于俄罗斯的定位,反映出来的是北约内部诸多老欧洲国家的声音,对俄罗斯的“伙伴”的定位当时在北约内部讨论中显然占了上风。

但是12年之后,俄罗斯为什么从“伙伴”变成对手和“威胁”了呢?

这是因为北约内部原先的那些将俄罗斯定位为“伙伴”的老欧洲国家的声音已被边缘化。相反,美国长期以来将俄罗斯作为竞争对手或敌人的观点在这次峰会中占了上风。当然,某种程度上说,持续4个多月的俄乌冲突对新“战略概念”中对俄定位的改变同样发挥了重要影响。

这一对俄认识的改变也反映出,北约“战略报告”对大国的定位在形势发展中存在不确定性,但北约对大国的最终定位往往是跟随美国走,这一特征则展现比较突出。

观察者网: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27日就宣布,此次北约峰会期间成员国领导人将决定扩充北约快速反应部队,规模从当前大约4万人增至30多万人,这将成为“冷战以来集体防御和威慑的一次最大幅度改造”。北约如此大幅度的扩充快速反应部队,是前所未有的,对此您有何解读?联想到北约已经将俄罗斯和中国都作为假想敌,这一重大而又敏感的改变,将会对欧洲安全格局和全球安全格局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李海东:快速反应部队从4万多迅速增加到30万以上,说明北约做好了在欧洲与俄罗斯摊牌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当然,北约方面说这是威慑,并不是想要挑起战争。

在俄乌冲突中,北约的态度比较明确,强调要让乌克兰在战场上获胜。这意味着,接下来俄乌的军事冲突大概率会扩大化,俄北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各种形式的战争场景出现应该说皆有可能,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未来欧洲的安全形势大概率还会持续恶化。一年或者两年之后,当我们再看欧洲形势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当前形势相对而言还是一个较好时期。

从“伙伴”到“最大威胁”,北约对俄定位为何打脸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