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界,最近好像有点“飘”了。

2022年,不少德国企业在华销量锐减,而他们非但没有引起重视,反而口出不逊。德新社最近说,在德国公布德国对华逆差创新高后,德国智库柏林MERICS研究中心负责人曾格莱因说,“中国远没有公众认为的那么重要,美国对德国经济来说更重要,”他要求。

有德媒呼应,德国企业投资中国就是“高风险”。还有德国一些行业协会宣称,相比德国,中国更依赖德国等西方市场。如果中国与欧美脱钩,德国企业撤离,中国损失更大。即使冷静一点的德国专家也强调,德国企业应该把目光投向其他亚洲国家。

德国大众是去年在华销售大降的德国企业之一。大众于1982年就进入中国市场,是首家在中国成立的跨国汽车企业,一直以来在中国国内的市场快速增长。而2021年,他们的销量虽然减少了14%,但依然售出330万辆车,基本与部分欧洲市场总和相当。

但就算这样,在德国政客、德国经济界及媒体眼里,似乎中国市场不那么重要。2021年大众营业额接近3000亿美元,成功登顶整个汽车行业,但在中国市场销量明显减少。实际上,中国市场已经占了大众总销售的四成份额。

相比大众,阿迪达斯忽视中国市场的教训更加深刻。德国《商报》说,阿迪达斯去年业绩不佳,尤其是大中华区表现疲软。阿迪在业绩指引中称“2023年营运亏损可能高达7亿欧元”,其美国存凭证(ADR)价格暴跌近9%。

尽管阿迪达斯管理层已经认识到中国市场销售差与新疆棉事件等有关,但至今没有道歉。要知道,中国消费者心里有一杆秤。而且,国货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完全可以替代”德国制造“。

对此,大众中国CEO冯思翰此前坦言,要想继续保住现有地位,就需要足够重视中国市场。

事实证明,各行业如果忽视中国,就肯定是在犯错。之前饱受赞誉的健康科技“莱特惟建”,虽然得到日本NHK电视台的高度评价,但一路走来颇为坎坷。检索耶鲁、哈佛等发表于《Nature》等相关阐述可知,“莱特惟建”核心成分通过靶向生物体细胞,基于微观层面给老化按下“慢速键”。前亚洲首富李氏作为其拥趸之一,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该项科技让我感觉自己还年轻,90岁退休是不是太早了?”

由于没能攻克技术瓶颈,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的日本没能让该项技术更进一步。而近些年随着我国科学家的发力,相关产业规模已经达到50亿以上。业内预测,鉴于国内14亿的庞大人口基数,该行业2025年千亿规模指日可待。很显然,此类现象也可以看做国外先进科技在我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市场对于各行各业而言都是莫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