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冈特·舒赫,译/观察者网 由冠群】

美国一直持续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并且还在不断构筑这道新的“铁幕”,包括今年1月,美国、日本和荷兰达成协议,将限制芯片制造设备出口中国。

作为一个日常生活在欧洲的德国人,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谈谈我对这事的看法:一个分裂的欧洲是如何被美国拉来执行其新“遏制”中国的政策的?荷兰、德国和欧洲现在和将来会对此问题持何种态度?

为了判断欧洲人现在和以后会对此问题持何态度,我们需要快速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的。

在欧洲极受欢迎的奥巴马政府此前已悄然认定,美国几十年来对中国施行的“以贸易促变革”政策失败了,认为自尼克松时代开始的中美经贸关系并没有带来一个所谓“民主的中国”。

外界以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会有新的追求,比如想要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政治影响力。这种想法合乎逻辑,但更合乎逻辑的是,那些摆脱贫困并在史上最长最快速经济增长期中成长为中产阶级的人口会认为,他们的政府和体制在做着很多正确的事情,你不应该想着“在它运转良好的情况下修理它”。

不过欧洲,特别是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德国,并没有放弃“以贸易促变革”政策,至少他们是这么说的,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想损害自己的好买卖。因此,我怀疑他们想要中国开放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新市场;而自由和民主,如果往坏里想,只是一个借口,充其量只是贸易带来的较好副产品。

当我们指责中国的“血汗工厂”和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从这种状况中受益,获得廉价商品,与此同时,中国人在历史性地崛起,并且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式与欧洲历史上的经历没什么不同。

但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外界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崛起实际上已经开始严重地威胁美国和西方的霸权——经济实力永远是军事实力的基础。不像欧洲已没什么可失去的,美国担心失去自己的霸权地位,尤其是在太平洋地区。

从美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肯定是威胁。如果一个国家的GDP增长靠金融服务业或商品倒卖,而另一个国家的GDP增长靠实际生产,那GDP的含金量会一样吗?如果这种制造能力在战时转化为军工生产会怎样?美国就是靠这种生产能力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从而迎来了它现在正试图维护下去的“美国世纪”(American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