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所谓的“斩首作战”,并不是以肉体消灭个人为主要目标,其真正的要义是摧毁和破坏敌军的指挥控制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对手是一定会在比较短时间内重新恢复的,毕竟这就是现代军队制度设计上都有的能力。所以“斩首作战”必须伴随着凌厉的攻势行动,只有在斩首行动造成对手指挥控制能力出现下降的时机进行反击,才能充分利用打击效果,收取战役、战术效果。

一周军评:乌克兰“僵局”中的进展

俄军的营级指挥部通常也就是几辆方舱车,距离前线也不可能很远,一旦被定位,炮兵直接就能够得到,下到营指协调作战的高级军官就可能伤亡

如果仅仅是静态的防御,那么这种打击除了宣传意义,是没有什么实质效果的。

俄军现在在北顿的作战总体来说和2014年的冲突除了规模和交战烈度的区别外,并没有太大区别,基本套路是 ,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将乌军限制在特定区域,构成一个松散的包围圈,或者干脆就是来个“围三缺一”,然后用炮火封锁主要交通线,大大削弱对手得到后勤支援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打击和消耗援军。双方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会围绕要地周围的零散居民区、高地,展开反复的争夺。直到将乌军消耗到一定程度,开始突围,俄军继续使用炮火对其突围行动进行打击,最终乌军能够逃出去的部队大多会伤亡惨重并且丢弃绝大部分重型武器。最后,俄军的步兵和坦克才会开始向关键要地展开攻击,将其歼灭,或迫使最后残余乌军投降。

而北顿涅茨克周边基本属于丘陵地带,乌军又构筑了相当坚固的工事地堡,囤积了不少物资,这和2014年冲突中乌军 轻敌冒进的情况有根本不同,因此俄军必须用更长的时间围困和消耗守军。当然这和之前围攻马里乌波尔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的。

实际上俄军要打得快,当然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交战虽然也同样是面对着相对复杂的地形,那不也是大开大合,你来我往吗?只是那样的打法意味着投入巨大的兵力,同时以伤亡惨重为代价。

但俄军显然一方面没有投入那么多的兵力,第二也不能承受那样的伤亡,事实上不仅仅是人员伤亡,俄军在战争第一阶段大穿插把自己跑得丢盔弃甲,虽然没死多少人,装备损失也并非不可恢复,但造成的舆论损失实在是有点太大,所以在第二阶段,俄军刻意减少与乌军的短兵相接,尽可能发挥炮兵火力优势来进行战斗。

一周军评:乌克兰“僵局”中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