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地区间竞争产生的负面效应。尽管地区间竞争会带来积极效应,会驱动地方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等,但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各地为了本地GDP和税收,拼命上项目,加上产业总体上处于低端环节,以至于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大量产能过剩。也因为同样的逻辑,地方政府总是倾向于保护本地企业,甚至保护落后产能,阻碍了市场优胜劣汰功能的发挥,产能过剩此起彼伏。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这种现象有所减少,但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

二是城乡二元导致的市场分割。这表现在要素市场的各个方面: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流动、区域间的流动仍然受制于户籍制度的束缚;农村建设用地像城市建设土地那样同地、同权、同价的机制还在探索;在商品服务方面,受制于监管能力的差异,一些地方农村流通的商品与城市同类商品相比,看上去很像,但质量标准差得很远,部分甚至就是假冒品牌、伪劣商品;在交通物流市场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城乡市场差距比较显著,制约着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反过来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

三是部分领域行政配置资源的色彩仍然浓厚。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尽管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但在一些领域计划和行政色彩仍然浓厚,制约着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比如,在能源领域,中国是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却在能源定价上,缺乏全球话语权,这与高度管制政策有关。再比如,在电力领域,直到去年出现大规模电荒,煤电上网电价才逐步放开。此外,还有一些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一些领域的市场准入在不同地方的政策各不相同,企业在一个地方能注册,换一个地方就不行等。

四是资本在部分领域无序扩张,甚至形成市场垄断。比如,近几年房地产一业独大,房价高企,绑架中国经济,大量资本裹挟着银行贷款无序涌入房地产业,不仅扰乱了城市规划,还绑架了中国经济,以至于宏观调控投鼠忌器,被动应战。再比如,金融业脱实救虚,畸形发展,目前金融业的平均收入水平是制造业的好几倍,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占了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大量资本争夺牌照资源,银行表外业务急剧膨胀,大量资金空转在实体经济之外,一些资本打着金融创新旗号,大搞老鼠仓,哄骗老百姓,前几年盛行的P2P就是典型。再比如,互联网行业赢家通吃,野蛮生长,出现了限制竞争,价格歧视,泄露个人隐私,损坏消费者权益,风险隐患积累等一系列问题,存在监管滞后,甚至监管空白。所有上述现象反映了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单一市场仍需要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