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英国民众街头游行

对今天的德国来说,最重大的结构性冲击源自地缘政治与技术层面。德国经济是一头模拟时代(analogue-age)的野兽,最主要的产业包括燃油车,机械工程与化学制品。德国有优秀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但不幸的是,他们过分专精于前数字时代的技术,并不擅长将科学创新转化为商业成功。德国对一切数字化事物保持疏远态度的最佳体现,莫过于前总理默克尔2013年的一段讲话,当时她形容互联网是“未知的领域”。我很好奇今天默克尔会如何评价人工智能。

德国过分重视工业生产意味着依赖全球供应链中与中国、俄罗斯的联结。这是欧亚大陆地区产业链深度融合战略的一部分,而德国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枢纽。这项战略随着新冠疫情与俄罗斯进攻乌克兰而趋于瓦解。

德国目前正面临结构性衰退。当然,经济循环的周期意味着情况最终会有所改善。经济衰退总有结束的一天。到1978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重新回归4%。但是,这个报纸头条的数字并不会完全揭示事情的真相。

在接下来的10年里,英国依靠全面的经济重启计划才得以摆脱结构性衰退。这也是我认为历史与当代德国最大的不同。去年2月,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一场知名的演讲中谈到“时代变化”。这届德国政府最重大的主张是绿色转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会降低对制造业的过度依赖,仅仅是为其注入更多绿色能源。德国面对供应链的脆弱状态没有改变。

德国的汽车产业相对来说依旧利润可观,但这样的好日子不会太久。2035年前德国将淘汰燃油车。下一代电动汽车利润的大头在于电池与软件——不管是欧洲还是德国的车企,在这两个赛道都缺乏建树。

理论上,欧盟的研发投入规模有能力与中美比肩。欧盟旨在投资科研的“欧洲地平线”计划,经常被形容成一项大获成功的政策。但我不敢苟同。现实是,欧洲一直在失去曾经拥有的科研与技术优势。

最主要的原因是欧盟各国政府完全不如美国与中国那样重视科技发展。当美国总统乔·拜登对核聚变表现出个人兴趣时,欧洲的卢德主义领导人更钟爱谈论监管。如果你并没有利益关联,自然会倾向于将新技术视作威胁。这就是为什么欧盟成为全世界对数据保护监管最严格的地区。

摆脱结构性衰退将会困难重重。这不仅意味着德国要经历类似二战结束后那种规模的政治重启,也意味着采取英、美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措施。没有证据显示这一切即将发生。我并不是说未来不会发生变革,但至少目前为止,德国政坛甚至没有人提出类似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