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日本政府一直在有步骤地为海外维和行动“解扣”。10月底,日本民主党政府召开了内阁、外务省及防卫省三方的联席会议,基本确定将在2011年年底之前完成对现行的维和行动法的修订,其中就包括放宽武器的使用标准,从“被动防卫”转向“主动防卫”。而在早几年,日本政府还对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其他内容进行过更改。譬如,原法案规定,日本自卫队可以参加联合国主导的国际维和行动,但只能参加非战斗行动,例如建桥、维持选举秩序等。修改后的法案则允许日本自卫队在维和行动中参加战斗、监督缴械以及排雷等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对《世界新闻报》分析说,最近几年,日本对国际维和行动的参与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由少到多”和“由弱到强”。前者指的是参与的行动数量,后者指的是携带的武器装备,“从手枪到轻机枪,再到重机枪,现在又在讨论是不是要主动开枪,一个很明显的脉络是,日本自卫队正在逐步摆脱和平宪法的限制,谋求扩大海外动武权。”

  派兵门槛不断降低

  高洪认为,日本积极参与类似南苏丹维和这样的国际联合行动,一是为了锻炼维和队伍,为加大对维和事务的投入奠定基础;二是在国内制造一种舆论氛围,使海外派兵逐渐常态化。“海外派兵在日本国内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修改和平宪法不容易,但至少政府可以通过实际的举动,让公众慢慢接受自卫队在海外纵横驰骋的事实,用这种麻痹民意的方式来突破法律的限制。”高洪说。

  战后,受到“和平宪法”和相关法律的限制,日本自卫队长期只能在日本本土活动。但是,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日本开始逐步试探向海外派遣自卫队的可能性,并终于分阶段实现了其自卫队海外活动的目标。

  日本政府先后在1992年、1994年和1999年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自卫队修正条例》以及《美日中期防卫指针相关法案》,先是允许日本参与海外维和,接着又允许日本在“危机”时出动自卫队飞机和舰船,接送面临威胁的海外日本人,到后来又同意日本派兵为美军提供海上搜救、后勤支援等后方支持。不仅如此,日本还在谋求海外驻军。今年7月,日本战后首个海外军事基地在东非国家吉布提落成。有分析指出,以打击海盗为名设立的这个基地,实际是日本向外向型军事战略转型,谋求军事大国地位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打造维和尖兵

  转移军事焦点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日本以执行辅助任务来维护海湾地区石油航线畅通的名义,派遣了由6艘扫雷艇和510名官兵组成的扫雷舰队,前往海湾。这是战后日本首次向海外派遣自卫队。1992年,日本通过了《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自此,赴海外维和成为日本海外派兵的重要形式。日本先后向柬埔寨、莫桑比克、东帝汶、尼泊尔等国派遣过自卫队参加维和行动。

  民主党政府上台后,对于参加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更加重视。今年8月份,《读卖新闻》曾披露称,为了培养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人才,日本防卫省将在东京兴建“国际和平合作中心”,计划在5年后投入使用。该中心将培养负责自卫队国际维和行动的队员,同时还将针对其他省厅、民间组织和外国人开展培训工作。10月份,时任日本外相冈田克也曾表示,这一届日本政府将转移“军事焦点”,由美国主导的军事行动转向联合国主持的维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