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匹兹堡邮报》12月24日文章,原题:美国与中国的紧张正在削弱长期的学术关系,这股寒意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吗? 上世纪80年代,学病毒学的中国学生付向东(音)赴美学习生物化学。30多年后,他在加州拥有享有声望的教授职位,进行有前途的帕金森病研究。但由于中美关系破裂,他与中国大学的合作受到审查,在美国的事业无法正常进行,他最终辞职了。付的经历反映了中美学术交流的兴衰。

从1978年开始,此类合作扩大了几十年,基本不受两国关系波动影响。如今,随着华盛顿将北京视为战略对手,中美学术合作日渐萎缩。学术界对潜在的中国项目望而却步,担心微小的失误就会断送职业生涯。

学术交流的缩减不仅伤害了学生和研究人员。分析人士说,这将削弱美国的竞争力,影响解决全球问题的努力。前美国驻北京外交官、政治学者德博拉·塞利格森说:“这确实损害美国科学。受此影响,我们的科学成果正在减少。”

一些人认为,鉴于美中关系紧张加剧,科学进步的前景需要让位于安全问题。在他们看来,(美中)合作帮助了中国,让他们能获得敏感的商业、国防和技术信息。此类担忧正是“中国行动计划”的出发点。该计划未能抓获任何间谍,却对美国学校的研究人员产生影响,逼走人才,损害美国的科研事业和竞争力。今年6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一项研究称,“中国行动计划”很可能在华裔科学家中造成了广泛的恐惧和焦虑。

拜登政府2022年终止“中国行动计划”,但其他针对与中国有关系的学者的做法并未停止。《美中科技合作协定》是两国于1979年签署的一份重要协定,原定于今年到期。8月份美国国务院寻求将该协定延长6个月,它的未来仍然未定。截至10月,美国高校内的绝大多数孔子学院都已经关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要求数十家机构调查员工是否可能违反有关使用联邦资金的政策,通常涉及与中国机构的合作……

有关分析表明,截至2021年,美国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合著的论文仍多于与其他国家的,但2019年后,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启动相关调查后不久,那些与中国有过合作的科学家的科研产出开始下降。这项将于今年年底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的研究发现,以引用次数衡量,与中国合作的美国学者的影响力下降10%,“这对科研产生了寒蝉效应。虽然研究人员试图完成现有合作项目,但不愿启动新项目,结果可能会变得更糟。两国都受到伤害。”

从美国回到中国的一位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说,让我们看看,美国政府及一些道貌岸然的科学家需要多久才能纠正错误,超越短视,看到人类发展的大局。(作者DIDI TANG,乔恒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