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战机研发周期和费用的大幅增加可以理解,毕竟上世纪80年代都在研制新型战机的美国和苏联还处于冷战阶段,双方都不可能在军事技术方面停步不前。但是在苏联解体之后,F-22歼击机和B-2轰炸机的研发意义随即引发质疑,最终由于主要对手的消失导致美军B-2轰炸机仅生产了20架,而不是最初计划的上百架,F-22的产量不足200架,远远低于最初计划的近1000架,而且性能也明显缩水,比如没有装配原来计划的侧视雷达。克林顿政府大幅削减F-22订单的措施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当时美国空军的能力足以确保对任何对手的压倒性技术优势。但在世纪之交相关局势开始发生变化,第4代歼击机逐渐普及,比如苏-27歼击机以及在其基础上研制的苏-30战机出口到中国,随后更完善型的苏-30飞机出口到印度和其他对美国不是特别忠诚的国家,迫使美国思考如何确保本国空军绝对技术优势的问题。如果与中小国家发生冲突,哪怕对手拥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化歼击机,比如1991年的伊拉克和1999年的南斯拉夫,美国空军也完全可以仅靠数量和基础设施优势战胜对手。但是一旦与中国或印度这样的大国之间出现严重分歧,那么类似方法就将失灵,对手拥有的数百架以苏-27为基础的先进战机将对美国的空中优势构成极其严重的潜在威胁。

  俄媒称,美国很难通过增加F-22的量产规模来解决中印俄等大国先进战机潜在威胁的问题,毕竟F-22的天文价格对所有国家来说都很难接受。而且为避免先进军事技术泄露,美国禁止出口F-22。因此美国及其盟国需要研发一种能在性能上与苏霍伊歼击机不相上下、在价格上大体相当的第5代新型战机。F-35随即应运而生,但是美军对它的要求经常自相矛盾,既要性能先进,又要价格低廉,给研发工作出了许多难题,最终导致研制进程一再拖延,飞机价格持续上涨,目前F-35单价暂时约为1.5亿美元,比最初价格高出一倍多。不过,如果F-35能够大批量生产,其价格可能会降低到稍微能够接受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