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有人认为国际社会将演变为两个或几个大国集团对抗的国际格局,除了少数公开宣布中立的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需要选边站,与大国形成紧密军事同盟来保障安全。但一方面,乌克兰危机本身就滥觞于冷战时期,冷战形成的诸多遗留问题和冷战思维一直影响到今天,成为国际社会极难化解的历史矛盾,丝毫不值追念。另一方面,集团对抗不过是“保护性秩序”的加强版,核心逻辑仍是大国向小国提供保护伞,小国安全寄希望于同大国的联盟和协议,但这种关系并不能缓解陷入全面冲突时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威胁,相关保护承诺在核威慑面前更是显得苍白。

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变革绝不能停。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地缘政治和传统安全危险并非回归,而是地区性战争甚或全球性冲突的风险从来没有远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叠加,加剧当今国际社会安全风险。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需看清,由大国或军事联盟提供的所谓安全承诺在某些关键时刻往往会“打折扣”,大国或联盟可能出人出枪,但也可能只是口头“声援”,这都取决于它自身的利益考量。广大发展中国家还需理解,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安全为代价,只有联合国这样的全世界所有国家大联盟才能真正体现集体安全的意义,排他性的军事集团只能进一步陷入安全困境的怪圈,最后受害的还是发展中国家自身。

因此,只有建立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应对、拒绝结盟对抗、充分顾及国际社会相关各方利益的国际秩序,才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长的和平与发展机遇期。

乌克兰危机不仅不会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入美西方大国的保护伞下,反而必将促使更多国家抛弃幻想,更加团结一致地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变革发展。(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观察》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