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建情报刺探德军军情

要了解尚多尔·拉多,就不能不先了解格鲁乌。“格鲁乌”是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部的简称,是一个神秘而强大的情报组织,有一个同样神秘而强大的间谍统帅-戈利科夫。

提起苏联庞大的情报系统“克格勃”尽人皆知,但格鲁乌却鲜为人晓。这是苏联情报系统中最隐秘、埋藏最深的军事情报机构,即便是“克格勃”和苏联政权机构的一般官员,对格鲁乌也没有全面的了解。

自成立以来,作为庞大的苏联红军的耳目,格鲁乌在苏军参与的所有军事行动中均有不凡的表现。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联邦军队的情报收集依旧要依靠格鲁乌的余脉。

格鲁乌成立后,迅速发展起庞大的国外谍报网。这与当时的客观条件及其所承担的任务密切相关。当时有利的客观条件是:十月革命后,苏联中央地区就有400多万外国人,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捷克、朝鲜、塞尔维亚等。这些人大多数是战俘和难民,其中有30多万人报名参加红军。更何况,这些人本身就是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不需要招募和审查,军事情报部门只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技术训练,他们就可以成为具有良好身份掩护的间谍。

其次,十月革命后,上百万的旧沙俄移民分散到世界各地。他们的主要成分是沙俄的王公贵族、白俄军官、资本家、地主等,因为害怕苏联红色政权而逃往世界各地。这些外逃移民也为格鲁乌的派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训练的间谋只需要伪装成前沙俄资本家的身份,就可以顺利地随着移民洪流进驻到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这些获得当地永久居留权的苏联侨民和外籍苏联人,后来也成为苏联谍报机关布设谍报网的依托条件。除此之外,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对格鲁乌招募和发展间谍也极为有利: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在西欧不少大学里,研究共产主义成为一种时尚,并把苏联看成新型社会制度的样板。

格鲁乌抓住这一时机,成功地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招募了一批间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剑桥大学招募的菲尔比等四人,后来被人们称为“剑桥四杰”。其中,菲尔比在英国情报机关官至处长,为苏联效力达30年之久,提供了大量军政机密情报。

格鲁乌的主要间谍学校,设在莫斯科人民军事大街上一座像博物馆的建筑内。这是一座用希腊柱装饰起来、隐藏在高大铁栅栏和浓密白桦林后面的楼房。它对外的正式校名是“苏联军事外交学院”。

在苏联国力军力日益强大,逐渐傲视欧洲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包括当时的格鲁乌首脑别尔津在内,大批优秀情报军官被杀。苏联红军情报机构几乎被整个摧毁。由于情报机构瘫痪,1939年至1940年苏联红军发动苏芬战争时,士气低下、人员松懈的格鲁乌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就连芬兰军队装备了冲锋枪这么简单的情报都没有弄到。苏军在苏芬战争中受到严重挫折。所幸的是,格鲁乌情报系统的中下层-派遣内外的间谍躲过了大清洗。随着德军进攻法国,日益严重的战争迫使苏联重新重视军事情报。1940年6月,菲利普·戈利科夫被任命为总参情报部部长。在戈利科夫的领导下,格鲁乌奇迹般地复活起来,很快成为一支卓有成效的军事力量。在这位复兴干将的努力下,格鲁乌的国外谍报网重新启动,收集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机密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