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自5月份以来,有关中国和俄罗斯关系升级的消息就不绝于耳,像“俄罗斯对中国开放出海口”等半真半假的传闻,更是让国内舆论为之热议。这种关注度很真实地展示了,在俄罗斯战事进展不顺,又遭欧美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两国在各个领域关系的巨大变化。很有意思的是,在70多年前,铁血统帅斯大林为中苏规划的未来,与当下中俄关系相似度很高,只不过双方的位置有一些调整。

俄军前线进展并不是很顺利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简单划分了一下战后势力范围,东亚自然也没有放过的道理。苏联海军拿到旅顺这个不冻港,而美国舰队则驻扎青岛,双方虽然仅仅是隔渤海相望,但本质上是将中国一分为二,与朝鲜半岛的情况差不多。二战结束后,美苏按照计划各自占据旅顺和青岛,这时的中国在苏联眼中,更多是作为与美国较量的缓冲区。不过,就在美苏因柏林控制权竭尽全力的1948年,中国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很惊讶地发现,在仅仅投入少量资源的情况下(东北野战军在出关时得到苏军不少支援,驻旅顺苏军也为解放军提供了一些援助),就已经收获了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潜在盟友。

▲柏林墙是美苏争霸的直接产物

也正是由于苏联对中国解放事业影响不深,双方缺乏足够的信任和羁绊,因此在1949年10月之后的一段时间,尚未建立互信机制的中苏两国,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接触,直到朝鲜战争骤然爆发。一开始势如破竹的北方军队,始终拿不下有大口径舰炮和重型轰炸机支援的釜山防线,最终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突袭仁川,截断补给线之后一溃千里。对中国来说,朝鲜半岛局势骤变,不仅意味着敌视的美国军队已经打到国门口,同时也意味着苏联的军事渗入。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美国军队一旦掌握整个朝鲜半岛,几乎必然会在接壤区域激化事端,长期对峙甚至小规模交火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与之抗衡,中国将不得不与苏联武装力量合作,不仅驻旅顺苏军回国遥遥无期,甚至驻华苏军数量和驻地范围都有大幅增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