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印度对华政策呈现出明确的调整迹象:一是,对美国日本更加亲近,不排除把印美关系上升到准同盟级别的可能性;二是,在边界争端中对中国更加强硬,积极实施一种“新前进政策”;三是,印度对华更加积极主动地打“台湾牌”。这些显著的政策变化,导致印度与中国以及一些邻国的关系激化,边境对峙、冲突乃至更加极端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在这些调整背后,我们必须看到自从2014年印度人民党(简称印人党)执政以来,印度对外政策已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专家:印度对外战略的三次调整

第一次变化是2014年印人党上台以后发生的。

与国大党相比,印人党更加强调印度教特性、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一方面,印人党实施“大国战略”,努力实现印度的大国梦。为此,印度开始远离不结盟运动,把过去与各大国等距离的“多边平衡战略”,修改成“多向结盟”的新战略,试图与所有国家尤其是大国发展更加密切的关系,不再顾忌这些大国间的利益纠葛。另一方面,在对华政策问题,印人党也更加积极主动。上台不久,印度官方就向中方提出,中国要像印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那样,坚持“一个印度”原则。在“一个印度”原则之中,中国应接受印度对藏南的占领,应承认印度对查谟-克什米尔地区的实控。在中国否定了印度的新要求以后,印度则开始不断在边界和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在“活力古吉拉特”这一世界最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会议上,印度就邀请了台当局的一名现职高级官员出席。

在边界争端上,印度也异常“活跃”。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之前,中印曾发生大规模对峙。但当时是国大党执政,两国还可以在访问发生之前结束对峙。2014年印度故技重施,再次试图借重大外交活动的机会谋取实利。在中方拒绝以后,印度干脆把对峙进行下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中印间首脑外交的氛围和成果。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印度曾一度认为这是印美关系发展的一个契机。2017年的中印洞朗对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这不仅是一次严重的边境争端事件,把中印关系拖入了新低,其实也是印度的一次战略试探。

第二次调整是印美关系发生挫折和反弹后发生的。

印度偏离传统的中立原则和不结盟政策以后,很快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美国虽然努力拉拢印度,但对印度的打压和防范并没有停止。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大大小小的贸易战中,并没有给印度特殊待遇,让印度很伤面子。另一方面,印美快速走近,也让俄罗斯这一印度传统的战略伙伴不满,一度导致俄罗斯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有升温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政策,从倒向美国重新向多边平衡的方向再调整。2018年4月,中印两国领导人在武汉进行了首次非正式对话。随后不久的6月份,印度总理莫迪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发言中,就与美国的“印太战略”保持了距离,重申了印度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在这种政策氛围下,虽然中国与印度间发生了一些摩擦,但是两国领导人仍然于2019年底进行第二次非正式对话。中印两国共同努力,以为中印关系寻找到一条新的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