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日,俄乌冲突的天空被一道前所未有的闪电撕裂。乌克兰精心策划并代号为“蜘蛛网”的无人机突袭行动,以其惊人的隐蔽性、欺骗性和毁灭性效果,沉重打击了俄罗斯多个纵深战略空军基地。这场被俄方内部称为“俄罗斯的珍珠港事件”的袭击,远非一次简单的战术胜利,其核心在于成功实施了一场现代版的“木马屠城”计,导致俄军宝贵的战略轰炸机被“排队枪毙”。这场行动不仅深刻改写了俄乌战场的战略平衡,更以残酷的现实向全球军事强国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面对这种低成本、高隐蔽、系统性的渗透打击,后方核心战略资产,究竟谁能防御?
此次袭击的“木马屠城”特质,体现在其策划、渗透与突袭的全过程,环环相扣,极具欺骗性。
核心在于利用经过特殊改装的伪装卡车作为“木马载体”。这些卡车外观普通,内部却暗藏玄机,顶部货柜设有特制空间,秘密搭载了多达117架FPV自杀式无人机。它们如同古代藏匿于木马腹中的希腊士兵,在潜伏于俄罗斯境内的特工网络运作下,悄无声息地穿越防线,渗透至距离目标空军基地的致命攻击阵位。长达18个月的筹备期,由乌最高层亲自监督,凸显了其对情报收集、特工网络构建、载具改装和路线规划的极致要求。
“木马”就位后,攻击在瞬间爆发。无人机群从卡车顶部蜂拥而出,并非依靠自身长航程突防,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俄罗斯本土的民用电信网络进行远程操控和末端自动寻的。这使得它们避开了针对边境或前线空域的严密防空网,直接从俄罗斯腹地发起攻击。攻击目标明确锁定在停机坪上整齐排列、缺乏有效紧急疏散和硬防护的战略轰炸机(Tu-95, Tu-22M3等)。社交媒体流传的影像和后续卫星图像印证了“排队枪毙”般的惨烈景象。乌方宣称总计摧毁41架、价值约70亿美元的战略资产,虽与可确认战果有宣传成分,但对俄战略空基核力量(特别是Tu-95)的打击无疑是战略级的。
“蜘蛛网”行动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精准击中了俄罗斯战略防御体系的软肋,并产生了深远的战略涟漪:
俄罗斯赖以维持战略优势的庞大国土纵深,在“木马”式渗透面前失效。行动证明,乌克兰有能力将战火直接、高效地引向俄本土最核心的战略资产所在地,彻底颠覆了“后方绝对安全”的认知。这迫使俄罗斯必须将本已捉襟见肘的军事资源,大规模重新配置于本土纵深防御,从而削弱其在乌克兰前线持续施压的能力。
在俄乌和谈微妙背景下,此次行动为乌克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威慑力。它向克里姆林宫传递了明确信号:基辅不仅能在前线抵抗,更能对俄心脏地带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乌安全局人士所称的“无人机已深入敌人后方,这是一个转折点”,正是这种威慑力提升的注脚。它显著增强了乌克兰在未来谈判中争取更有利条件的议价能力。
俄方将此次袭击类比“珍珠港事件”,不仅反映了军事损失之痛(战机、飞行员、战略能力折损),更揭示了其情报、安保、防空体系的系统性失败。这必然引发俄国内舆论的强烈震动和对军事指挥体系的严厉问责,迫使俄军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可能代价高昂的体系调整。
终极拷问:这种“木马屠城”袭击,究竟谁能防御?
传越机体积小、雷达反射截面积极低,本身就难以探测。将其藏匿于民用卡车内部,利用民用交通网络渗透,使得传统基于雷达的边境和要地防空系统在远距离几乎无法有效识别威胁。防御方需要在广阔的国土上,对所有看似无害的民用车辆进行有效筛查和监控,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成本高昂。
无人机在接近目标时才从“木马”中释放起飞,留给防御方的预警和反应时间极短。攻击者利用的是目标基地日常防御的松懈(战机密集停放、硬防护不足、近距防空盲区)。更关键的是,攻击成本极低——数千美元级别的FPV无人机,就能摧毁价值数亿乃至十亿美元的战略轰炸机。这种极端的成本不对称性,使得防御方陷入被动:拦截一枚价值不菲的防空导弹去打一架廉价无人机,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战的失败。
防御方需要近乎完美的反渗透能力,才能提前发现并阻止“木马”载具的部署。这要求强大的对内情报网和民众安全意识。其实,除非国民有超乎常规的安全意识,而且国家要有强大的反间谍网,否则也难以识别。
“蜘蛛网”的成功为全球所有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提供了教科书般的范例。它表明,拥有先进技术和完善防御体系的大国,其后方核心战略资产也并非无懈可击。这引发了深远的全球性安全困境:各国将被迫投入巨资升级防空反导体系以应对这种新威胁,同时,这种非对称打击手段的扩散也可能使地区冲突更具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乌克兰“蜘蛛网”行动,其深远影响远超摧毁几架飞机:它根本性动摇了俄罗斯的战略自信,迫使其重新评估防御重心。它为乌克兰在军事和外交上赢得了关键的战略主动权和威慑筹码。最核心的是,它以近乎“完美”的方式,揭示了利用低成本商用技术、创新渗透战术和非对称作战思维,攻击传统军事强国核心战略节点的可行性与巨大效力。
行动留下的终极问题——“这种袭击手段谁能防御?”——你可别笑俄罗斯人无能,答案异常严峻:防御是可能的,但代价极其高昂,且需要近乎完美的情报、覆盖全域的先进探测、高效的多层拦截以及分散加固等系统性措施。其本质是一场成本与意志的残酷竞赛。在攻击成本如此低廉、战术如此隐蔽的情况下,防御方将长期处于被动和压力之下。最后,我还是要说,真正的解决方案还得看中国,因为中国不但是廉价无人机产业链的源头,更是反无人机技术方案最全面的国家。
原文: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14137946329727528/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