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学者网站3月22日发表题为《美国的印太战略缺失什么》的文章,作者系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副教授泽奈勒·加西亚,文章称,把亚太地区重新界定为“印太地区”的做法因为在逻辑上相矛盾的政策而受到削弱。该地区多元和转型的现实与华盛顿维持现状的政治相冲突。全文摘编如下:

拜登政府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因未能考虑到该地区的动态和复杂性而打了折扣。自奥巴马政府把重心转向亚洲以来,美国日益扩大它关于亚太地区的地理概念,把印度洋地区纳入其中。然而,这种把亚太地区重新界定为“印太地区”的做法因为在逻辑上相矛盾的政策而受到削弱。该地区多元和转型的现实与华盛顿维持现状的政治相冲突。

经济影响力减弱

正如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去年12月在雅加达的一次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印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过去5年占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的战略缺乏针对该地区的真正的贸易政策。相反,美国政府重新包装了现有关于供应链韧性、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的计划。虽然这些无疑是重要的经济合作领域,但这一战略没有考虑到地区经济趋势,尤其是该地区在过去20年通过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日益变得经济一体化的事实。这些自由贸易协定有几项包含中国,但没有包含美国。因此,过去十年,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地位退步了。

这些自由贸易协定在各个部门的标准制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中国、印度和东盟的市场规模,这些标准很可能会主导新兴技术和服务的关键领域。美国没有参与这些地区自由贸易协定,这意味着“印太地区”将越来越多地在华盛顿对决策过程没有发言权的情况下制定标准。随着时间推移,这还很可能影响市场准入。总的来说,这两个动态将削弱美国公司的竞争力。

忽视地区多元性

美国“印太战略”中出现的另一个紧张关系涉及准则问题。

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迹象表明,拜登政府大为偏离前任政府关于建设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的准则性基础。实际上,促进民主、善政、法治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和联盟继续在该地区准则议程中占主导地位。虽然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目标,但美国政府必须考虑两个重要因素:该地区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这些准则,以及它们是否对这些准则有相似的解读。这两方面都可能出现摩擦。

关于第一个问题,许多“印太地区”国家似乎赞同美国政府的准则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任何“印太战略”的成功将需要依靠未必与美国持相同观点的国家的合作。因此,如果美国在准则方面的目标不够灵活,没有照顾到该地区的多元性,美国就有可能疏远潜在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