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14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11日发表题为《中国和美国面临的“金德尔伯格陷阱”》的文章,作者是该报专栏作家卢纲。全文摘编如下:

21世纪一二十年代看起来很像20世纪30年代。这是一些西方评论人士的观点。我不知道他们的看法是否正确。鉴于1939年之后欧洲发生的事情以及1937年之后中国发生的事情,我当然不希望这种观点正确。

不过,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视角,值得深思。俄罗斯乌克兰的“入侵”让局面变得愈发紧迫。这种“我们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观点被表述为“金德尔伯格陷阱”。据我所知,这个词最早由哈佛大学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或许,他要嫉妒他的哈佛大学同事格雷厄姆·艾利森凭借流传度广得多的“修昔底德陷阱”一词所取得的成功。

后者与地缘政治有关,前者则与经济有关。有人认为,中美两国陷入了“金德尔伯格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双重困境。奈早在2017年,也就是他首提“金德尔伯格陷阱”时,就持这样的观点。

美将国际公共产品武器化

许多投资者可能读过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经典著作《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不过它也与国际关系中的“霸权稳定论”有关。这样的名词没有希望在普通大众中流行起来。奈用“金德尔伯格陷阱”做了勇敢的尝试。

在参与构建关于战后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之前,金德尔伯格一直认为上世纪30年代的国际灾难是全球经济和货币体系未能提供足够多的全球公共产品的结果。

哪些是公共产品?奈2017年为世界报业辛迪加撰写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详细阐述说:“在国内政治领域,政府提供治安或清洁环境等公共产品,所有公民都能从中受益,概莫能外。在全球层面,公共产品——如稳定的气候、金融稳定或公海自由——由大国领导的联盟提供。”

奈显然更倾向于“由大国领导的联盟”来提供公共产品;金德尔伯格则认为这是霸权国家的职责,他的理论由此而得名。金德尔伯格认为,20世纪30年代,此前一直提供此类国际公共产品的大英帝国陷入不可逆转的衰落,美国当时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正在崛起,不过由于它奉行孤立主义路线,在政治上裹足不前。

在缺乏愿意并能够承担这一职责的霸权国家的情况下,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公共产品,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自由的国际经济秩序遭到破坏。由此产生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经济萧条以及另一场世界大战。

“金德尔伯格陷阱”无疑让人联想到当前的情形。当初是大萧条(始于华尔街),如今则是全球金融危机(由华尔街触发)和大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