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诸位学者的观点着实漂亮,有凝练精粹之感。他们对中伊两国的基本诉求把握到位,告诉半岛的粉丝们,伊朗可以借助这一合作获得投资和技术来建造现代石油化工设施;中国则获得了稳定的石油、天然气供应,避免不确定性。同时,伊朗需要摆脱美国的封锁,而合作能产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包括到中国市场来投资,在对抗美国的制裁方面,中国与伊朗有一致性。

但他们还有更深一步的分析,内里的意思就比较微妙。世界经济政治分析家艾哈迈德·哈鲁特提出:

可以这样认为,该协议是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中,试图打造未来世纪的全球贸易的条件,并告诉世界,一个国家即使如伊朗那样遭遇财政困难,仍然可以转变成拥有金融稳定之国,在关键的、主要的部门获得长期持续投资,享受到实质性的发展,繁荣,以及地区安全。

不管是不是过度解读,必须说,这位专家眼中的中伊合作前景非凡,他对中国抱有很高的期望。而半岛正是以这段话作为整篇报道的结尾,无疑也是表达了立场。

约旦大学的国际关系教授哈桑·阿尔穆玛尼看到的则是:

中国将巩固和加强其在中东的存在和影响。此前,中国一直只在与其接壤的地理范围内活动,针对东南亚和远东,但随着这一方案,将会开启中国影响全球的阶段,因而发力到阿拉伯海湾(即波斯湾)地区。

这话听着就不大太平了。

而政治学专家阿代勒·沙迪德更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这个国家(应是指伊朗)作为美国政策的受害者,开始在中东地区组织一个打击美国存在的联盟,而这将鼓励其他国家也加入这个轴心。

伊朗——在经济和军事上都需要中国——试图通过靠拢中国,而让欧洲为其躲在美国的荫蔽下付出代价,令其也感受到它面对美国政策、为了自身利益取消与伊朗合同时造成的那种损失,从而促成欧洲对伊朗策略的改变,让它把自身的经济利益置于照顾美国政策之上。

中国试图加强与伊朗的合作,意味着它开始挑战美国的制裁,在经济上对抗美国的意志,对美国以牙还牙,于是增强中国在海湾企业的实力,以抗击因与德黑兰合作而马上招来的制裁。

如此的解读就显得比较飞扬了,多少作为参考吧,看看人家阿拉伯精英的思维能发散到什么程度。

以色列和伊朗是对头,无论其中一方做了什么,另一方肯定都反对。法尔斯通讯社就报道,关于“合作草案”,包括一位摩萨德前领导在内,非止一位以色列要人表态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