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总的来说,欧洲-大西洋共同体不希望与中国的关系出现压倒性恶化,所以他们对立陶宛的行动基本上漠不关心。美国没有增加在波罗的海的军事力量,立陶宛与中国关系恶化后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没有影响到“16+1”机制(译者注:因立陶宛在2021年3月宣布退出“17+1”合作,因此只剩下“16+1”)。部分德国公司的产品使用的是立陶宛所生产的原材料,但因需要将商品出口至中国市场,甚至表示可能会撤出在立陶宛的投资(译者注:因立陶宛同意建设所谓“台湾代表处”,北京与立陶宛关系降为代办级,含有立陶宛零部件的欧洲出口产品在运达中国海关后可能面临管控风险,因此包括部分德企在内的欧洲企业表示可能会从立陶宛撤资)。

维尔纽斯与北京的关系急剧恶化,却只能获得短期利益。立陶宛就是欧洲国家的典型代表,它处于与主要对手对抗的最前线,但并不具备大规模对抗的潜力。无论是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以“16+1”的形式继续保留,还是欧盟的温和立场,都表明了立陶宛并没有巩固其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最终承认了本国外交行动的失败,他表示之前使用错误的名称来指代台北代表处,违反了外交礼节。

站在琥珀色的海边……

维尔纽斯试图通过加剧与对方的摩擦来加强其在地区和全球舞台上的权威,这里最典型的案例是立陶宛与俄罗斯的关系——最近一次俄立关系大规模恶化是在2022年夏天,立陶宛限制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地区转运货物。

俄本土与加里宁格勒州间的货运列车(图源:美联社 )

立陶宛的外交政策一直以对俄持消极态度为特点,在俄罗斯与西方直接对抗的情况下,立陶宛有机会公开反对昔日的“母国”,能够通过限制过境货物运输实现对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州的封锁,立陶宛自然不遗余力。而且,维尔纽斯计划借此加强其在欧盟和北约的地位。立陶宛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对俄制裁的法规从一开始就没有对俄罗斯飞地的情况作出说明。立陶宛通过这一举动,既表明了自己对于欧洲一体化的老牌参与国一直以来对俄采取“温和态度”有所不满,而且还可以表现出其对欧洲-大西洋共同体的忠心耿耿,那么这可能推动共同体增加对波罗的海国家的投入,实现该地区军事基础设施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