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辽东重镇交给吴三桂,是明朝不得已的选择。

明朝后期人才凋零, “盖敌人素所畏忌者,唯祖大寿一人”,所以在和清军的抗衡中,明朝能倚重的,就是以祖大寿为首的祖氏军事集团。

“松锦之战”后,明军在蓟辽剩余的势力中,只有出身于祖氏军事集团,本身又是祖大寿外甥的吴三桂最为勇猛。

朝廷认为吴三桂“年方及壮,勇冠三军,北门锁钥,籍无恐”,这才让吴三桂兵败逃亡后升任为辽东提督,从此成了明清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洪承畴、祖大寿先后归降清朝后,皇太极就曾多次招降吴三桂,为此他不顾都察院参政张存仁等人的反对,坚持“留养”归而复叛的祖大寿,就是为了感化吴三桂。

祖大寿再次归降之后,皇太极就派出祖大寿的亲眷前往宁远城招降吴三桂,1642年,他又以大清皇帝的名义,亲自写了手谕令人投至宁远城内。

手谕中,皇太极表示明朝皇帝猜疑心重,祖大寿在锦州时“尔明国皇帝每疑之,而欲以加罪”。

而吴三桂没有祖大寿等亲族的助力,不仅不能自保,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败像,不如“幡然悔悟决计归顺”若是“劳我士马,迟我时日,彼时虽降亦不足重矣”。

皇太极还派出张存仁、祖可法、吴三凤等明朝降官分别致函劝说吴三桂,但是数月之后,仍然没有得到吴三桂的回音。

当年十月,皇太极又派遣贝勒阿巴泰携带祖大寿的亲笔信再次招降吴三桂,吴三桂的态度是“答书不从”。

1643年正月,皇太极第三次颁敕,声称清军围困宁愿“不知更有何处援军以解将军之厄耶?”“蕞尔宁远岂能独立乎?”第三次招降吴三桂。

面对皇太极的第三次招降,吴三桂仍然选择无动于衷死守宁远城。

吴三桂拒绝清军招降,一是因为千百年来形成的“华夷之辩”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第二,虽然明王朝已经处于风烛残年之中,但是清朝在他看来,还没有问鼎天下的实力。

此时吴三桂正受明朝倚重,身兼提督全辽大将军一职,对他来说与其在局势不明的时候做出选择,不如静观局势变化。